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三零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 (第2/5页)
/br> “你说的对!咱也是这样的看法。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把你作为皇帝需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 甚至于很多东西,比如画画,写诗,会了还不如不会。 一旦痴迷,就只顾着画画,写诗去了,这得耽误多少处理政事的时间? 评价一个帝王,也应该更多着眼于他在国家大事上,都做了什么! 你说的这些话,当真是说到咱的心坎里去来了!” 朱元璋用力点头,表示对韩成话的认同。 朱标也一样是觉得韩成说的很有道理。 看帝王,真的不能将之当成普通人来看到。 首先看的是他的为政,然后才要去看别的。 “朱见深在位时,开始任命传奉官,并且任命的数量还不少。” 韩成开始给朱元璋,朱标二人说起了成化帝的过失。 所谓的传奉官,字面意思就是奉命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后来权力开始增大,还会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情。 传奉官也并不是成化帝朱见深发明的,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 只不过,在朱见深的时候任命的最多,权力最大。 传奉官不是正常渠道升上来的官。 是皇帝用中旨提拔任命,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 因此上,从正经途径成为官员,并升迁上来的那些人,是看不起传奉官的。 传奉官也处在官员鄙视链的最底层。 正经途径出身的官员,也从来不将其放在眼中。 而事实情况,传奉官也威胁不了正常途径升迁的官员。 相对于他们的权柄,以及庞大的数量而言,传奉官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自认为有本事的读书人,也绝对不会去担任传奉官。 但到了成化帝朱见深这里,则变得不同。 成化帝继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 这是九品小官,文官们并不在意。 朱见深后面又陆续任命了一些传奉官。 不过因为数量少,文官集团反应依旧不大。 但到了后来,传奉官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最多的一次,甚至于一次性弄了上百人。 而传奉官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严重干扰到了正常的升迁途经。 于是,开始引起文官集团的激烈反抗…… “随着朱见深任命的传奉官越来越多,文官也越来越不满。 面对西厂,他们都会激烈的反对,更不要说是传奉官了。 不过,在传奉官这件事情上,成化帝的态度却要坚决的多。 在群臣反对之下,他不仅仅没有停,反而还弄了更多的传奉官。 这些人,很多都是出身于工匠、画师、和尚、道士的普通人。 而这些人被授予的官职,也不只是工部文思院和锦衣卫了。 开始遍布朝廷的各大文武机构。 有史料记载,在成化朝的前七年,朱见深任命了传奉官二百八十余人。 其中有二十余人成为中书舍人。 而到了成化朝中后期,朱见深任命传奉官,可以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甚至有道士和方士,出任太常寺卿这样的正三品高官。 这种官职滥授的情况,让文官士大夫们非常不满,所以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为了反对朱见深乱来,文官集团和内阁,多次上书反对传奉官制度。 但每次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文官们反对得激烈了,朱见深就象征性的罢免一部分。 等风头一过,他又故技重施。 于是,这种因为传奉官而引发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成化朝,成了朱见深最为著名的弊政之一。 而朱见深宠信的太监和嫔妃们,也利用这种制度,搞出卖官鬻爵的事情。 据记载,规模最大的时候同时有数千人为传奉官。 别的地方不说,只军队的武官中,就有八百余人……” “你等一会儿!” 朱元璋声音响起,喊停了韩成。 “你管这叫成化帝的一大过失?” 朱元璋看着韩成,带着一些疑惑,满是奇怪的出声说道。 韩成道:“对啊,不按照正常程序选拔官员,破坏了正常的选拔渠道。 不走科举的路子,引发大量官员的不满,导致官员群体动荡,这不就是一大过失吗?” “咱咋觉得,你是在这里说反话呢?” 朱元璋看着韩成,面露狐疑之色。 韩成摇头道:“没有说反话,岳父大人,我说的就是真的。” 朱元璋道:“那为什么咱觉得见深那孩子,用传奉官并不是一个过错? 反而还觉得,是一个非常可以的手段! 就朱祁镇那个畜生留下来的一堆烂摊子,文官已经逐步做大。 见深想要获得好用的人手,掌控朝堂,动用常规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