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西北风云2 (第2/2页)
县邬堡,又要时常前去增援,春播在即,人马器械还没着落。” “这里是西北唯一尚在春耕备播之地,水渠完善,水车风车也在安装中,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匪乱糟蹋。 洪某一会儿就上书督抚大人,调配军械甲胄,增加团练数额,以期达到自保的程度。” “如此就多谢洪大人,前面是大武镇公所,全县的百姓,九成汇聚在此。 这里背依大山,南面是三条主渠,各村成立联防队,一边耕田一边守卫,老女老少齐上阵啦。” 洪承畴看着那些娃娃,还有补丁摞补丁的‘乡勇’,他们扛着铁锹镐头,还有拿笤帚的,重重叹口气说:“天灾不是不能应对,三条水渠,一条清淤,两条净水,方圆百里都受益。 若是都如赵知县般务实,哪里会有流民?哪里会有兵变?” 赵知县听了不敢接话,这位督粮官三战三捷,还有上奏折的权限,自己做为底层小官,还是少说为妙。 走到镇公所,宋文茂和李东,李文山,县里十几户乡绅大户都等候在此。 看到这里场地开阔,一望无际的农田人流如织,洪承畴说:“大营扎在这里吧,少不得盘恒些时日,等候督抚军令。” 随后在镇公所大堂专门接见李文山和李东,三言两语间知道了李文山的底细。 大武镇酒楼客栈齐全,洪承畴便没去县城,将伤兵安置进县城后,就住进了大武镇的客栈。 这点花费,赵知县也没放在眼里,跑前跑后安置妥当,让洪承畴对他越发充满好感。 五天后,督抚军令送达,中阳县扩充团练至三千五,林平堡新增马军一千五,所需耗费中阳、柳林、临县、方山、汾阳五县按例分摊,兵马共用。
各县可根据本县实际财力,编练守城乡勇千人以下,所用军械甲胄物资,将在旬月后运抵中阳县城。 事情已经办成,李文山也带着八百乡勇离开县城,前往榆林卫上任,这些乡勇很多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没少干些偷鸡摸狗的事。 李文山见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们都在一起,也是高兴万分,拜别知县和洪参政后,意气风发的渡过黄河南下了。 接下来又住了五天,洪承畴居然没有走的意思,每天一早跑到镇公所,和宋先生要么去地里查看土地墒情,要么登山锻炼。 回来后在镇上食堂吃饭,然后到镇公所大堂处理公务,更多的时候和宋先生守在田里,观看各种粮食种植。 下午便会观看团练营练兵,对蔡兴,李东更是青睐有加。 赵知县一开始还天天来问候,时间一久,担心被洪承畴看出破绽,尤其询问农事常常一问三不知,便借口筹措五县的兵马钱粮而不见踪影。 不知不觉中,两个月过去,这天一早,洪承畴和宋文茂又在田里查看庄稼出苗情形,一骑快马来到地头,高声喊道:“大人,传旨官差出了县城,向镇公所而来。” 两人赶忙出了麦田,在水渠边洗净手脚,上了宋文茂的四轮马车,向镇公所赶去。 镇公所大堂外,延绥二府在此修整的两千兵马,总督府护送传旨官差的一千兵马,团练营的乡勇,看热闹的老人孩子乌泱泱挤满偌大的cao场。 大堂内香案陈列,一位中官正在宣读圣旨:“…自古帝王平定天下,无不赖师武臣力,及海宁谧,镇旅班师,休息士卒…,现有洪工承畴,谦虚有度,文武兼备,逸群之才,着即册封为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延绥巡抚之职,务必恪尽职守,涤清匪乱,安民养息,钦此。” “臣,洪承畴接旨,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起身恭贺,乱哄哄一片,赵知县问宋文茂:“宋先生,赵某耳背,洪大人只是个延绥巡抚,这不是平级吗?” “品级升了两级,主要是加了御史和兵部侍郎,已经和封疆平起平坐啦。” 赵知县连连点头,小声说道:“李家一直在寻找门路,不去榆林卫就职,你看这?” “榆林卫已无一兵一卒,李文山偷偷跑回来,朝廷一旦追查,必死无疑,现在洪大人成了顶头上司,如何运作,让他李家自己琢磨去吧。” 时夜,县里请洪承畴入城,当地乡绅举办宴会,恭贺洪承畴高迁,李家用‘捐助’一万银子的代价,给李文山争取了庆阳府推官的举荐,可谓皆大欢喜。 洪承畴早就看出李文山非带兵之人,当晚便以榆林卫无人可用,要征调团练营入卫,让中阳县一帮人吓出一身冷汗。 由于中阳县属于山西,并非陕西治下,众人据理力争,最后由宋先生献出一策,将林坪堡千户所迁址临县。 临县向西越过黄河便是米脂县,只要巡抚衙门有警,可随时入陕中陕北增援。 洪承畴思忱良久,终于答应这折中方案,榆林卫兵马皆无,好歹有支强兵在侧,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李东和蔡兴收入麾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