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滞留京城 (第1/2页)
福船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抵达南塘的流民村码头,随着辽东伤残军户被安置到此,加上原本在此处的流民,这里已经增加到了两三千户人家。 辽东各路新兴军门,派出自己的家丁,以伤残老军的名字入驻这里,他们从辽东运来难民,开荒种地,捕鱼修船,逐渐使这里变得繁华起来。 天津三卫原本是加强海防护卫漕运,发展到现在已经专司漕运,几百里的沿海滩涂更加无人治理,成了逃民黑户的集散地。 不知从何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军门商贾接连经营此处,逐渐在茫茫沼泽中铺路建村,挖沟阔渠,终于能将五百料的海船开进芦苇荡深处。 这里从一个芦苇荡中的货物装卸点,也一点点发展成大乡村,很多可改成耕田的土岭,都被各大家族埋上界碑,对于土地的‘热爱’,从来都是大户们最先选择。 南塘流民村码头有两座栈桥,一条在芦苇荡深处,一条在村南七里的乱石滩。 难怪祖家把福船留给九斤,因为船体庞大,难以进入航道狭窄的流民村码头,只能停靠道路崎岖的乱石滩。 这里有天津右卫的一个百户所,刘全上岸后,召集军户难民,前后用了大半天才将车马卸下船。 九斤看着破败不堪的码头,衣衫褴褛的卫所官兵,心中郁闷不已。 当年有名的四大卫,已烂其三,若不是包磊在大崇卫剿灭那股兵匪,九斤还以为大明卫所也仅是缺额贪腐的问题。 现在看到这百户所别说兵备,整个堡中城墙坍塌,砖瓦不见踪迹,里面垒土草屋已经和普通乡村毫无二致。 两天后,九斤等人抵达通州,大舅哥张霖专程赶到这里,亲自安排客栈食宿,上次九斤在张家庄,张霖在大同府任职,没见上面。 这次调回京城任职,特意跑来先把把关,家将马忠做为‘老熟人’也一起跟着来到此处跑前跑后。 九斤对这比自己大近二十岁的大舅哥没什么亲近感,好在沈江维在场,二人倒是谈得来,免去了应酬的尴尬。 通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商贸城,这里不仅商贾云集,各大衙门都在此处设有事务司,全国各地的土产商品汇聚在此,再流向北方各省直至县乡。 老城周长九里,是船舶码头仓储之地,新城方圆六里,官府漕卫甚至厂卫都汇聚在此。 众人入住五军都督府通州事务所,沈江维在张霖、马忠和巴彦陪同下,在隆兴银号取出八千两雪花银,用于新娘子的头面费用。 定亲彩礼随了中等,也是五万足银,各种锦缎饰品也有近万两,张府做为仅存的两个外戚勋贵,嫁闺女也算是中规中矩啦。 大明高门大户在婚事上有着严格世俗等级,尤其是嫡子嫡女门第规矩森严。 一开始听说张府那宝贝丫头找了个道士,很多人就判定又是一桩活人飞升的戏码。 人们在等着看张府上演狗血剧情的时候,很多在街头巷尾议论的人莫名其妙被揍了半死,一些有头有脸的大户公子哥,也被锦衣卫请去喝茶,所有人都得到一句话,这婚事不准议论。 越是管控,人们的好奇心越是被压抑的难受,于是很多京官开始关心起这落势武夫贵戚的闺女婚事。 京城从不缺话题,在张家正因女儿婚事即将成为热点之时,张伯爷因僭越谋权被皇帝罚奉三年。 这一棒子打下来,原本要来凑份子喝喜酒的京官氏家纷纷打消念头,唯恐沾染祸事,彻底不再理会这事儿。 别看各地起义造反多如牛毛,在东北被部族武装揍得丢盔弃甲,若说再有十几年大明将亡,九成九的人不相信。 这时候新皇帝登级两年,不仅拿下了九千岁的阉党,废除天下矿产税,今年还平定了西南奢崇明之乱,拆解了听宣不听调的军阀毛大帅。 辽东那里叛军奴酋更替,部落第八个儿子叫黄的台吉成了新首领。 第一仗就在辽锦防线碰的满头包,听说又遇到大饥荒,饿死人畜十多万,再饥荒几年就死的差不多了,辽东也就迎来太平。 在这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人们厌倦了丢城失地,灾害频传的消息,张府的婚事,从一开始没几个人关心,到后来被强势禁言,反而越发使人们充满好奇。 晚上的接风宴在事务所的二楼餐厅,左军都督的大公子,和即将正名的张府佳婿要桌酒席还是应有之事。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酒席开始前有三人不请自来,前两位是在石盘街‘偶遇’镇府司同知李若琏和新晋探查司千户张启山,第三位是正在督办粮草调运的老熟人,太监吕文乐。 这三人除了那位同知大人外,其他两人都是九斤老熟人,张启山当年给九斤上过镣铐,发了笔横财,一番倒腾居然进了京城。 吕文乐在新皇登级取消天下矿产税回到司礼监,因熟知账目和军事,又落在通州督运粮草事。 九斤虽没有和吕太监碰过面,但知道就是这阉人出的馊主意,瓜分了西河镇,堵上了莱州府两年的火耗银。 大舅哥张霖仅仅是四品武职,比同知大人低两级,看到三人到来,赶紧起身拱手说:“同知大人,吕公公,张大人,相请不如偶遇,今儿个还真是赶巧了,还请入席。” 李若琏拱手相让说:“那辆形状新颖的马车,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稍微一问,才知是张府的佳婿到了通州,怎能不来拜会,莫嫌叨扰才是啊。” 吕公公对着沈江维笑道:“咱们可是多少年的相识,幸会幸会。” 沈江维笑道:“沈某为知县时,吕公就是登州水师督军,一晃小二十年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