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李广,李陵,李当户,李敢 (第4/5页)
的赏识。死的比李广早,有一个遗腹子,即李陵。 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 研究 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为“侨如“。①另一个是成吉思汗名“帖木真“典故。约在金大定二年(1162),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在斡难河边迭里温孛勒答黑山下生下他时,其父亲也速该把秃儿俘虏了塔塔尔的帖木真兀格,便给他起名为“帖木真“。②与此相同的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这些事例说明,古代东亚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 “当户“不是汉话,而是匈奴语词,是匈奴的一级官职。匈奴的职官是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后所定,单于之下依次是左右贤王、左可谷蠡王、左右大将军、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单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而左右贤王为地方最高长官;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共二十四长,其下各自设置了千长、佰长、什长、禆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③汉文帝于后元二年(前186)给匈奴老上单于的重要国书中提到,匈奴派遣“当户且渠雕渠难、郎中韩辽“给汉文帝赠送了两匹马。④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得酋涂王,以众降者25000千人,斩首虏32000百级,获5王、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⑤史载足证“当户“为匈奴一种官职。 1968年,满城刘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灯,灯盘刻有“御当户锭(灯),第然於“等字,其造型就是一位身穿窄袖短襟胡服、右膝跪地、右手高擎灯盘的匈奴当户的形象。⑥之所以要研究李当户,一来他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子,二来是被迫投降了匈奴的李陵的父亲,研究他对于研究李广、李陵这两个历史人物有着重要意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苏建传》均记载李当户在李广自刎前早死了,但都提到李陵是“遗腹子“,就是说李当户死后李陵才出生。于此,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李广是什么时候俘获了匈奴的一个当户,亦即李当户是什么时候出生的问题。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服兵役年龄和结婚年龄方可分析推理。首先需要清楚李广的年龄。李广在自刎时曾说过“六十余“。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生年,只有卒年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李广是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从军的,总算起来军旅生涯是47年。他曾自言“六十余“,如果他是61岁自刎,就要13岁从军,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根据当时家庭状况,他至少够15岁才可以从军,这就是说他自刎时年龄在63岁以上。 在此,有必要考察一下秦汉时期服兵役或从军的年龄。秦汉主要实行征兵制度,对服役年龄有明确规定。男子达到服役年龄方正式“傅籍“,著于名册;停止服役的年龄称为“免老“。秦代始傅的年龄是15岁,⑥免老的年龄有爵位者是56岁,无爵而为“士伍“者是60岁。⑦西汉初沿用秦代的兵制,但到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改为20岁始傅,⑧至迟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以前又改为23岁。⑨景帝和昭帝将服役的年龄增大,原因是国力增强,人口数量大大增长的结果。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有特殊情况而超过规定的,如秦代遇有“大役“(大规模的战争),老者也不免役,汉代更有小至12岁、老至70岁以上被征的例子。⑩ 李广从军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当时他的父亲李尚还是陇西郡成纪县的县令,他的身份是“良家子“,可以不考虑特殊情况,按正常入伍年龄当在15~20岁。如果是20岁从军,他去世的年龄就是67岁;如果是15岁从军,他去世的年龄则是63岁。就是说,他可能活了63~67岁,这与他自言的“六十余年“基本符合。这样算来,李广的出生年当在高后二年至六年(前186至前182)。同时,还需要考察李广结发和结婚的年龄。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前,李广向大将军卫青请求居前军时说自己是“结发而与匈奴战“,到自刎时仍说“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因而结发之年也是准确断定他的年龄及生年的一个依据。他从军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结发“也就在这年。 所谓结发是指古代15岁成童时挽发结髻于头顶,又称束发。周代至秦汉一般是男子20岁行冠礼,《礼记·曲礼》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是“三加“,即按程序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冠岁就是男子20岁了,也称“弱冠之年“。《左传·襄公》载:“冠而生子,礼也。“意思是说举行冠礼后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可见,古时结发行冠(笄)礼的年龄一般与许嫁行聘年龄一致。在周代,男子结婚年龄一般是20岁。《孔子家语》记载:“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又《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墨子·节用上》言:“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无敢不事人。“从战国晚期,各国为增加人口,实际中使婚龄提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初。 西汉初年,全国刚刚安定下来,人口下降数量很多,所以未循古制而鼓励生育,人们结婚的年龄普遍偏小。当时朝廷规定,15~30岁的男女必须结婚,否则就要定罪,或者加倍征税。婚配应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时为宜,古人以男年16、女年14道通。汉代普遍早婚,杨树达研究当时结婚年龄一般是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对于西汉普遍早婚的现象,时人王吉曾批评说:“世俗婚嫁太早,未知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假使李广15~16岁结发、行聘定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