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3章 本没有路 (第2/4页)
r> 鲜于仲通依旧不能回答。 王忠嗣再问道:“天气炎热,瘴气横生,士卒染病,士气低落,如何应对?” 他不等鲜于仲通开口,再次叱道:“到时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尸骨曝于异乡荒野,你担得起吗?!” “这是唯一的打法。”鲜于仲通道:“王节帅,伱效仿不了高仙芝。” 王忠嗣走到上首坐了下来,以审视的目光看着鲜于仲通。 杨国忠见这两个大将都不吭声了,首先焦急起来,问道:“不会吧?你们总不能说这一仗……打不赢吧?” “打得赢。”鲜于仲通向杨国忠抱拳道:“请国舅坐镇益州,遣我率大军南下,必灭南诏,俘阁罗凤,献于长安阙下。” 王忠嗣闻言,看向了薛白。 薛白明白他的意思,却是摇了摇头。 王忠嗣遂道:“未必没有别的路……” “鲜于公!” 薛白只好开口,打断了王忠嗣的说话。 鲜于仲通则转过身来,问道:“薛郎有何指教?” “王将军很相信你。” “这是何意?” “坦白说吧。”薛白道,“我猜测你要害王将军。” 鲜于仲通愣了一下,之后摇着头,道:“薛郎太轻看我了。” 薛白道:“那是我太小人之心了,我猜安禄山必是从渔阳派了人来联络你,许以好处,我遂与国舅约定,试探你一番……” 鲜于仲通不由自主地向门外看了一眼。 薛白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目光,笑道:“鲜于公可安排了刀斧手?” “没有。” “那就好了,说到哪了?哦,我与国舅约定带一个假的王忠嗣来,看你是否要对他下手,真的王将军率精锐观察着都督府的动静,比如,是否调动了人手来。” 鲜于仲通的脸色这才有了变化,连忙看向杨国忠。 杨国忠一脸轻松地摆摆手。 薛白这才话锋一转,道:“但,王将军不肯这么做,他说行军打仗不是争权夺势,他不愿把阴谋诡计用在自己的袍泽身上。” 鲜于仲通有些尴尬,看向了坐在那的王忠嗣,打量着。 “我就是王忠嗣,不是旁人假冒的。”王忠嗣起身,走到了鲜于仲通的面前,道:“我来蜀郡,并非要来抢你的位置,打完这一仗,圣人也不可能留我坐镇川蜀。” 理由不需要解释,川蜀之地,蜀道一锁就有可能自成一国,圣人留谁镇守都不会留王忠嗣。 “而要打好南诏这场仗,你我必须齐心协力。”王忠嗣又道:“若不能做到彼此信任,我宁愿向圣人上奏,不可出兵南诏。” 他若真上这一封奏表,显然也改变不了圣人的心意,只会自毁前途,最后主帅的位置还是会落在鲜于仲通身上。 王忠嗣这个表态,就是把主动权交给了鲜于仲通。 换作是薛白,不会这么做,而会捉住机会,直接夺权。 当然,这不是谁对谁错,薛白野心勃勃,且因为其特殊的经历有着强烈的自信,喜欢把事情掌控在自己手中。 王忠嗣则是个更纯粹的将领,考虑的只是如何赢得南诏之战,且更擅长于运用为将帅独特的个人魅力,敢于争取鲜于仲通的信任。 “鲜于公,给句话吧,能否精诚合作?” 没有用薛白的计谋,王忠嗣就这么问了一句。 ~~ 成都县,锦里。 酒楼中响起了优美的琴声,伴着优美的歌声,抚琴唱歌的是成都极有名的一位艺妓,名唤卓英英。 “频倚银屏理凤笙,调中幽意起春情。因思往事成惆怅,不得缑山和一声。” 听琴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名为邓季阳,出手极为阔绰,可惜花了上百贯,也只能听卓英英唱曲聊天。 曲罢,邓季阳鼓掌道:“好诗。” 卓英英问道:“先生可知奴家诗中典故?” “缑山在河南府偃师县,相传,曾有仙人乘白鹤暂返人间,于缑山暂居,遂用于咏升仙,英娘想要升仙不成?” “先生高才,不过如今这‘缑山’还有另一层意思,指大诗家薛白曾任官偃师,奴家想着若能得他和一首诗,足慰平生。” 邓季阳道:“如此,有机会我让薛白为英娘赋诗一首。” “真的?”卓英英眼睛一亮,“先生识得薛郎?” 邓季阳淡淡道:“很快就认得了。” “先生是要入京?”卓英英追问了一句之后,意识到自己有些过了,敛眉道:“听先生口音,该是北方人吧?” “不要打听。” 恰此时,有人匆匆赶上楼来,附在邓季阳耳边道:“邓公,人来了,几乎是孤身入了都督府。” “走吧。” 邓季阳留下两颗金珠,从容起身。 他没有告诉卓英英的是,他是蓟州渔阳县人,与鲜于仲通是同乡。而之所以很快就要识得薛白,乃因薛白很快就要来益州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