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世纪_东北大老李原创:东北农村旧事琐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北大老李原创:东北农村旧事琐忆 (第1/4页)

    东北大老李原创:东北农村旧事琐忆

    转眼已是五十大几的人了,夏日,三五知已,河边撸串小聚,酒至半酣,不免回忆起往昔的旧事来了。

    说起来,我们都是七零后的头儿,而且都是从农村通过考学来的城里,要说那个时候的农村,值得回忆的还真是不少。

    (一)家家孩子多:

    1、家家孩子多

    那时候,在村里,你家要是哥姐弟妹没有三四个,你都会觉得有点不正常,至于说赶上凿死枊子的父母,为了儿女品种齐全,生七八个也是常有的事,虽说那时有计划生育,妇女队长更是白天管,黑天抓,可就是挡不住那一代人的空前高涨的生育热情,旧时有个小品叫《超生游击队》,虽然说夸张了点,但那也是实情。

    孩子多的表层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老理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在农村,活多苦累,两口子干活,多几个人手帮衬总会轻快些。

    至于说深层次原因,也能说出几条来:

    一个原因是那时的业余生活实在是有些单调,尤其是到了冬天,月黑风高,长夜漫漫,没有电,点灯还费油,于是,百无聊赖的两口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摸瞎乎研究起生孩子来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成本低,过去一个劳动力能养全家,只要不走极端的尖懒馋猾,家家过得都差不多,一羊是赶,俩羊是放,多生个孩子即使生活条件差点儿,也没啥,再说了,差又能差到哪去呢,按那时老丈母娘待姑爷的话来说,无非就是在做饭时,锅里多加一瓢水的事儿,当然了,只要吃的解决了,那穿的用的就更不用愁了,一套衣服裤子加上鞋脚袜子,大的穿完传老二,老二穿完传老三,如此这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至于说孩子们乐不乐意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再说了,小屁孩子,哪那么多说道啊,只要穿出去不露屁股就行了,至于补丁摞补丁象万国旗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年头儿,谁家孩子不都是这样吗?

    再一个原因就是攀比心理,南北二屯,东西院隔墙住着,你家仨丫儿四小儿,我家差啥,咱都过的差不多,一天三顿烟囱冒烟,赶上过年过节也能吃顿饺子,你家生,我家凭啥不生,再说了,广种薄收,万一哪块云彩有雨,将来几个孩子出一个能耐的,咱老两口后半辈就吃穿不愁啦;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有人带,这当然不是双方父母,因为那时候女人结婚早,生孩子也早,所以姑娘、娘家妈、儿媳妇、老婆婆同时坐月子也是常有的事,于是约定俗成,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全都内部解决,于是哥带弟,姐带妹,一个管一个,打打闹闹,哭哭咧咧,唧唧咯咯,一道下来,有苗不愁长,不知不觉间,那些大鼻涕经常过黄河的孩崽子们也就都长大了。

    关于姑娘、娘家妈、儿媳妇、老婆婆一起生孩子的事,还对应着一句老话——老嫂(姐)比母,老一辈奶水不足,同期坐月子儿媳妇和姑娘顺理成章,也会帮着喂养和自己孩子同龄的小叔(姑)子和弟(妹)弟(妹),至于后来上学时,大侄子骑着小老叔打,大外甥帮小老姨打抱不平,再等到长大成人,年长的大侄子给年轻的小老叔磕头,老嫂子跟小叔子开玩笑说是吃她奶长大的,这些现在看来挺滑稽的事也就见怪不怪啦。

    2、人过留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对于大人们来说,即使孩子再多,起个名也不是啥大问题,这不用麻烦算命先生动用五行八卦,只需借助早年扫盲班的那点文化就能解决了。

    给孩子取大名(也叫大号),是上户口本用的,男取国、军、刚、强、玉、富、发、财、喜、德……,女取芝、莲、萍、芬、丽、杰、凤、珍、玲、华、红……,至于小名,那就更随意了,男女分开,按照大小排行,再以大、二、三、四、五、……老(小)开头,男孩子接“小儿”,女孩子接“丫儿”是那时的标配,当然了,家家都这么叫,外人也不好区分,这时就会在前加个姓,如张二丫,李三小,如果还分不开,那就把他爹妈的小名也加上,如:二老歪家老小,小老陈家四丫……

    起小名这事,也并非一成不变,受小名低贱好养活的观念影响,那时村里也会有几个叫大秃子、小埋汰、二狗子,三驴子,老憨儿、不喜见儿、花子(头)、拴住……,除此之外,还有些寄托父母改变品种期望的,比如老岔,盼弟,截住……这些听起来喜感十足的小名儿。

    大名伴随终身,小名一般喊到成年,成年后,除了大名,又有了另一种小名,如排行老二,大名叫英,就不再叫二丫儿了,而是改叫二英或二英子,如此一来,那些三小儿四丫儿就又变成了大华、二强、三喜、小兰子、老德子……

    跟名有关的还有外号,这多半出自外人,不管当事人是否愿意,给了,就得接着,比如说:大划啦,二癞子,三慌子,十不闲,X快腿……,大多富于调侃之意,至于带有身体特征的,如拐子、罗锅、瘸子、傻子、瞎子等就多少有些贬损之意了,这些外号一般都是回避当事人的,如果当面叫了,即使不招追打,也会被翻一个大大的白眼儿,更有甚者,碰上茬子,会直接被问候祖宗十八代。

    (二)人情礼往

    1、人情:

    那时候,家家虽说不是很富裕,但凡亲戚里道,还是经常走动的,由于通信不方便,没有电话,写信还得花钱买邮票,所以大家都特别注重见面,当然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相思之苦,结亲通常都是很近的,同村里的罗圈钱亲家更是不少,大家同处一村,几乎都是沾亲挂拐的关系,正所谓七大姑八大姨,烂眼边子二舅母,甚至出现类似三小叔姨丈母娘的表外甥女婿这种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