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孟长明,我兄弟 (第2/2页)
。” 见到二师叔脸色和语气都缓和了许多,不像是真正生气的样子,大才子姚知青这才如释重负,他笑着开口道:“多亏了先生和师叔的教诲。” 结果,姚大才子立即就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夏阵冷哼一声,有些怒其不争的说道:“我离开书院的时候你小子不过才屁点大,能有个屁的教诲,对你自己先生好些才是应该。” “是”大才子姚知青再不敢多说半个字,说多错多。 尤其擅长传授《礼记》的书院先生孙梁走上了高台,他看了一眼双眸紧闭的青衫少年,明显感受到此子的体内蕴藏了极其磅礴的浩然正气,他转头向自家先生夏阵询问道:“先生,此子这是?” 魁梧老人夏阵没有透露太多的天机,只是说了一句:“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睁眼,我就在这守着,你们忙你们该忙的去。” 夏阵的眼神示意孙梁将桌面上的三首诗篇也带下去,趁着这个空闲时间抓紧评点出最佳的三首。 孙梁于是拿起桌上的三首诗文走下了高台。 从高台到堆放诗文的桌子这样短短的距离,孙梁忍不住失态的翻看了另外两首诗文,眼眸瞪大,满脸的笑意。 孙梁故作神秘的将三张写有诗文的稿纸反过来平铺在桌面上,在另外两位先生的茫然眼神中,孙梁脸上流露出好似邀功的滑稽神情,他翻开了最左边的那张稿纸。
翻开诗文的同时,孙梁大声朗读道:“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满堂寂静,自认为是白鹿山上最具诗文才气的这一大波年轻学子,一个个面面相觑,都从身旁之人的眼中看到了脸上难以置信的古怪表情。 此等惊艳绝妙的诗文,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居然会是出自一个不学无术的孟草包之手。 唯一的解释便是有人在背后替他捉刀代笔。 与孙梁并肩而立的另外两个书院教书先生在细细品味这篇诗句后,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开口称赞道:“好诗!” 孙梁一脸的得意,仿佛这诗句是他所写的一般。 “给你们看看第二首。”孙梁随即翻开第二首诗句。 这一次孙梁没有朗读诗句,因为有人激动的抢了先。 名叫王珩的书院先生直接是蛮横的拿过那张稿纸,举在身前,朗声道:“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一位书院先生因为只得踮起脚尖去看那首诗文,最终忍不住猛地一拍自己的大腿,激动的说道:“豪气!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众年轻学子早已是目瞪口呆,虽说这诗句中的一些地名听着很是陌生,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首绝好的诗句。 姚知青摇头感慨:“姚知青远不如孟长明矣。” 西凉郡主霍水谦神情古怪,她始终是一言不发,但目光却多次下意识的瞥向盘膝而坐的青衫少年孟长明。 孙梁依旧是一脸邀功的憨笑,他对拍大腿的挚友笑着打趣道:“准备好你另外一条大腿。” 孙梁重重的将最后一首诗正面朝上,扣在桌面上,只不过他才准备开口朗读上头的诗文,就听见高台之上传出自家先生的嗓音。 白鹿洞书院二夫子夏阵亲自高声念出第三首诗文。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好诗!”夏阵才刚念往最后一首诗,台下角落就传出一个激动的呐喊声。 所有目光一下子全部集聚了过去,听着比娶了媳妇还高兴激动的年轻学子皮肤黝黑,不是别人,正是段天洪。 面对周边的近百双眼睛的目光,段天洪昂首挺胸,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膛,自豪的大声道:“孟长明,我兄弟!” 段天洪的臭不要脸,很快就招惹来了一阵阵的唏嘘声。 “你刚刚不是说不认识孟草...长明吗,怎么才一会儿的功夫就成你兄弟了?” “就是,看你小子方才分明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躲的是越远越好。” 段天洪难得没有怯场,不管别人对他如何的言语讥讽,反正他来来回回就一句:“孟长明,我兄弟!” 把身边的一众年轻学子的气得是牙根都痒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