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真时代_炼精化气秘法(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炼精化气秘法(一) (第5/6页)

一呼氣慢慢鬆開,呼氣自然。做十個呼吸後,再一吸氣,縮回來,吸氣自然;一呼氣,一個關節一個關節地出來。這樣練起來有內容,有步驟,有要求,精神容易集中。等手腳都能配合上了,再配合發音。不然會顧此失彼,顧了發音,顧不了伸或縮。

    能夠在吸氣的同時熟練地把腳心、手心兜到命門,再練就把呼、吸各分成四段(或五段、六段),把一個吸氣變成"吸-吸-吸-吸-"(中間不換氣),呼氣變成"呼-呼-呼-呼-"。吸氣的同時,從腳心(手心)往上縮到膝蓋(肘),到胯(肩),到命門,一節一節地縮進來;呼氣的同時,從命門往外伸出到胯(肩),到膝蓋(肘),到腳心(手心),一節一節地伸出去。一開始光練吸氣,吸氣時縮、縮、縮、縮,呼氣自然。10個呼吸之後,吸氣自然,呼氣時出、出、出、出。這樣就把一個呼吸變成了幾個動作。

    人體內至少有意識活動、呼吸活動、氣的活動這麼三種活動,這三種活動同時進行,作用力量會更強。呼吸這個最根本的生命活動能帶動裡邊的內氣(身體裡邊無形的混元氣)活動。如果你不用呼吸,光用意念想,或光用力收縮,集中的資訊量就少點兒。為什麼還要配合發音呢?發音時,口腔、喉部的肌體和呼吸結合到一起一開一合,就把我們整體性的開合出入強化了。加這麼個小東西,能強化腦子統帥生命活動的整體資訊。如果認真地想一想這些問題,然後再去落實,裡邊變化就大。如果不想,光傻練,出功夫就慢。

    5.正功中間的調節

    每練半個鐘頭換個樣。或者坐在椅子上練,或者躺著練揉腹,或者站起來練三心並站莊(手不扣在肚臍上,兩臂向前平舉,掌心向外),或者兩腿一前一後站著。總之,目的是把周身散亂之氣收回丹田命門,只要能解決(用明勁)往回縮的問題就行。在練得感覺很好的情況下也要換,別等到練得心煩意亂時再改。練得非常好,還想再練的時候,就收了功,練別的。下次再改,感覺真美,還想練。如果一直練得心煩意亂,難受死了,下次還沒練就感覺真受罪。

    等以後氣通透得比較好了,還可以練盤腿坐。盤腿坐抻的是另外的筋。

    這樣用勁練時間一長就累,頂不住,如果換個樣,就新鮮點。不要把運動鍛煉搞成疲勞勞動。要把練功看作藝術鍛煉,像玩一樣,感覺很美,很高興。要是處理得好,勞動也可以變成藝術鍛煉,日常生活也可以變成藝術鍛煉,什麼運動都可以變成藝術鍛煉。如果討厭它,什麼藝術運動都可以成為疲勞的勞動。好多人常年勞動,他能保持身體健康,但練不出這種功夫勁,為什麼?第一,他不懂得內向性運用意識;第二,他不懂得把勞動藝術化,從心靈裡邊來圓滿它。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把任何活動都藝術化,從內心裡愛好它,完整地掌握它,這樣氣功生活化也就有了基礎。

    (三)收功

    同前。

    三、怎樣練好明勁

    (一)正確對待明勁練習

    1.明勁煉精化氣問題是制約練拳者功夫上進的瓶頸

    過去道家功、佛家功、儒家功基本都追求超凡入聖達真,而超凡入聖達真的過程就是變換氣質的過程。其實太極拳和形意拳也講變換氣質。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拳都屬於內家拳,太極拳偏于柔,形意拳偏于剛,八卦拳剛柔相濟。形意拳的變換氣質不單純是意識修養問題,它是要把氣的品質和質度從俗人的氣變換為聖人的氣,真人的氣。形意拳有三種練法,即明勁,暗勁,化勁;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形意拳前輩耿誠信先生說:

    "幼年習練拳術之時,肝火太盛,血氣甚旺,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常常自煩自惱,此身為拙勁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紹深州劉奇蘭先生,拜伊為門下。先生雲:‘此形意拳,是變化氣質之道,複還于初,非是求後天血氣之力也。‘自練初步明勁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做之事,對於人所發之性情言語,時時心中甚覺愧悔,自此而後習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矣。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合,遇有技術在我以上者,亦無不稱揚之。此時自己心中技術,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輕示于人。嗣又遷于化勁,習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體內外剛柔相合之勁,而漸化至於無此。至此,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沌沌,無形無象,無我無他之境矣。至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于道者,無不憐憫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想比較者,亦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所用所發皆是道理,亦無入而不自得矣。此時方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道理,所以能變化人的氣質而入于道也。

    耿誠信在老前輩的直接指導之下練了十五六年明勁、暗勁、化勁,練到了那種程度,看來也還沒有真正達到道的層次。形意拳功夫練成了是什麼情況呢?形意拳拳經講:"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他們認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道已練成,達到了"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層次。按照道家功來講,"神藏氣內,氣包神外"只是達到了即將結大丹(還沒有結成大丹)這步功夫。如果用《混元整體理論》來解釋,意元體和髒真混元氣結合到一起就是他們所說的成丹。練成"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沌沌",那僅僅是把軀體混元氣收回丹田,神氣結合到一起的境界。當然,現在全國最有名的形意拳家也沒有達到耿誠信的水準。而耿誠信和劉奇蘭、郭雲深、李洛能相比,又差一些。《李洛能小傳》中講道:

    "自受教後,晝夜練習。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趟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日不間斷。是年龍邦先生之母八十壽誕,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賓客,非親友即龍邦先生之門生。拜夀之後,會武術者,皆在壽堂練習,各盡其所學焉,先生只練拳趟半。龍邦先生之母親,性喜拳術,凡形意拳之道理並形式,無所不曉,遂問先生為何連環拳只練半趟。先生答曰:‘僅學此耳。‘當命龍邦先生曰:‘此人學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來倒是忠誠樸實,可以將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龍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諭,乃盡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練習,至四十七歲,學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理,無微不至矣。每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功成,當時名望甚重,北數省人皆知之。教授門生郭雲深、劉奇蘭、白西園、李太和、車毅齋、宋世榮諸先生等。於是先生名聲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難以啟齒。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