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实战,即是训练! (第2/2页)
到处安排着。 记者旁边的摄制组摄像机都端起来老半天了,记者几次想找他说话,都被他打断了。 “你好,我们是…” “我们现在在救援,请你们等一会。” 方淮压根没给她报名头的机会,只要她一开口,就打断她,要是让她把央视的名头报出来了,还这么不管不顾的,显得有些不给面子。 记者有些尴尬。 但看他们准备工作做得挺复杂的样子,也来了些兴趣,开始给摄制人员使眼色。 摄像机,开始来回拉扯,一会拍拍这边的准备工作,一边拍拍对面。 录制的过程,记者是不需要说话的,只需要在采访时提一些问题,引导受访的人说话就行了,电视上播放的镜头,也不一定有采访记者提问题的过程,问题具体是怎么问的,是由台里的主持人讲解。 方淮那边很快准备好了一切,跟何志军再次小声道:“要快,难度虽然不大,但要体现出咱们的速度,不能当救援,得当成训练。” 真正的救援,不可能达到训练的速度,训练是要卡秒的,而实战,一般都是比较慢的。 把训练当实战的真正核心含义,其实是反过来的:是要把实战,当成训练。 何志军自信一笑,点了点头:“放心,只要你快,我慢不了!” 方淮笑了笑。 不愧是各大比赛和集训的常驻人员,那火药味儿,说来就来。 把比赛融入生活,也是一种素质。 救援,很快开始。 方淮首先担任了人工投石器。 用绳子把一块大石头五花大绑。 石头小了,不行,克服不了太大的风阻,还缠不住绳子,他找那块,十几斤,这么大的石头,要不是不规则,手都捏不住。
随后手电筒对着对面晃了几下,吸引他们的眼神,对着他们扬了扬手里的石头,随后往旁边挥挥手,示意他们站开。 通过一些手势能够指挥马戏团的各种动物的现象来看,可能手语才是能够实现全宇宙共荣圈的语言。 那边的人堪称秒懂,纷纷往旁边让。 方淮确定绳子规则地卷在地上,不会打结,随后手握石头,前冲一步,手臂,猛地一扬。 “走!你。” 大石头带着绳子,拉出一道长虹,跨过十来米的距离,看着势若万钧,砸到了对面的一片泥土里,却没有任何声息。 简简单单的一抛,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普通成年男性扔出一个五公斤的铅球,能推出八九米就是非常好的成绩,而且需要一个很大的冲刺距离和投掷手法。 这里就一个两三米见宽的小平台,可没那个条件。 方淮也就一步,手法也不甚专业,但那七八公斤的石头,还带着绳子,飞出十多米远。 属于那种rou眼可见的牛B。 摄影精准记下了这一幕。 就这一幕,还是他们的采访对象创造的,这趟就没白来。 确定石头落地点,方淮对着对面指了指房子,手壁大幅度绕了两圈。 对面立马双手抱着石头进屋,找地方绑绳子去了。 从对面居然没有先解绳子,而是直接抱石头的cao作来看… 好像也不是很聪明。 所以,两边绳桥搭建好的一刻,方淮还是使劲拉了拉,确定牢固性,随后回头,对着何志军,有些犹疑地小声道: “一会你看着点绳子,万一对面没梆好,断了,我得拉着这边爬回来。” 何志军想笑,憋住了,点点头,带上抢险救援手套,拉住了绳子。 方淮挂上对讲机,背起帐篷包和一个装着绳子食物和水的大包,垫起点脚,D型钩挂住了腰带扣和绳桥。 随后…抬了个手。 张洋悬崖边的神cao作,再现了。 方淮甚至对山上面一些的张洋,用眼神甩过去一个瑞思拜,向“实战就是训练”的精神致敬了一下。 当然,没有喊“好”。 旁边的曹毅和郝成斌都在回头捂脸,背部抽搐。 这个显眼包,太不严肃了。 何志军倒是挺捧场地喊了一声:“出发!” 就这一声,方淮腾空而起。 嗖嗖嗖嗖嗖… 什么玩意儿飞过去了? 旁边颇没见识的记者,眼睛都瞪大了。 一口气都没喘匀,人都到绳桥中间了? 今天这啥情况? 这种速度,在消防专业救援部队里…应该也不是普通人… 吧?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武警的绳类训练她见过,要是人人都是这种水平,手里有条绳子,什么地形拦得住他们? 消防还不得被列入一线作战部队? 今天这是咋了? 我们这是央视一台的《朝闻天下》,不是七台军事频道的《军事纪实》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