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司马光:交趾瘴疠不毛之地,得之何益? (第2/2页)
> 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他还没有看到天子长大! 司马康顿时不敢再说话了。 这个时候,父子两人就已经走到了外宅。 吨吨吨…… 外面传来了重物凿击之声。 司马光听着,便问道:“何物在外凿地?” 司马康自然不敢隐瞒,答道:“回禀大人,是神卫军的士兵在凿井……” “凿井?”司马光不解。 司马康连忙解释起来:“听说是官家命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苗授率部凿井,以对抗旱灾……” “于是,赐给苗帅宫中图册,苗帅以此,教神卫、龙卫等军于汴京内外凿井……” “如今已因宫中所赐秘术,于汴京城内外,凿井百余口……” “皆深达十余丈,皆是自流井……” 司马光听着,楞了一会,然后才对司马康说道:“带老夫去看看……” 汴京城最贵的就是土地,而土地上最贵的是水井。 特别是一口水源干净,四季皆可自流的水井,几乎堪比沿街店铺,可以传诸子孙。 然而,这样的水井极为稀少。 于是每一口都是一条街巷的核心。 水井的主人,每年光是靠着卖水,都能赚上数十贯乃至上百贯——就这,还是只卖邻居、友人的缘故。 一般人想喝水? 就只能喝从汴河中取来的水。 汴河水浑浊不堪,所以,汴京城的明矾是和食盐一样的必需品。 樊楼因此兴盛! 在司马康的搀扶下,司马光走到了门外,看着数十名禁军,正围绕着一个大木架子,轮流上前踩踏的景象。 司马光楞了好一会,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凿井之法。 “大人,听说此法是以富顺监凿盐井之术,改进而来……” “以此法凿井,若选的位置好,半个月就能凿出数丈深甚至十余丈的水井……”
司马光问道:“十丈?这么深?他们不怕井壁塌陷?” 开封府的土质松软,一般凿井一两丈,最多三丈后,井壁就会因为土质松软而塌陷,最后出来的水,浑浊不堪,需要沉淀好久。 所以,汴京城的大多数水井,出水都很少,遇到旱季更是一滴水也没有。 司马康答道:“据说他们用的是富顺监的技法,以竹木保护井壁,使其不塌……” 司马光点点头:“如此,真善事也!” 司马康说道:“听说,官家已经命神卫军、龙卫军等诸军,在开封府各地,皆择地而凿井!” “乃是欲引井水抗旱……” 司马光听着,叹道:“至今都未下雨吗?” 司马康点头:“为此,朝廷已经从河北、河东抽调驻泊禁军万余人回京,以协助开封府凿井、修渠、营造翻车……” “同时命天旱之地,或凿井,或因地就宜,造翻车汲水以灌溉……” “翻车?”司马光听到这个词汇,问道:“是昔年梅尧臣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稳。’的翻车?” 司马康答道:“回禀大人,确是此物!” “不过,此翻车据说是经过了苏公子容的改进,以适应于汴河、黄河堤坝上取水……现已下发有关各地,命地方官以宽剩钱雇工打制!” “听说,在白马县等地,如今已有数架翻车,日夜汲水灌溉农田……” “哦!”司马光对此并不意外,苏颂在朝中素以喜欢百工之术,犹爱摆弄那些器械而闻名。 父子两正说着话,远远的就看到一人骑马而来。 那人到了近前,就翻身下马,对着司马光拜道:“司马公,您终于康复了!” 司马光看向那人,笑了笑,道:“是明叟啊!” “明叟不在御史台,怎来了老夫这里?” 此人正是司马光举荐入朝的监察御史王觌。 王觌恭敬的说道:“下官听说司马公康复,便深感欣喜,当即告假来此!” 司马光点头:“劳烦明叟挂记,实在不敢当!” 于是,命人将王觌请入府中。 司马康却是看着王觌,皱起了眉头。 官家可是给他下过严令:不可惊扰司马公休养!若有闪失,就要治他不孝之罪! 然而,看着司马光的神色,他又不敢不将王觌请到府中。 只能叹息一声,希望王觌不要跑来,将朝中正在准备派兵南下的事情捅破。 司马康是知道自己的父亲的性子的。 他若知此,肯定会拖着病体,去宫中力陈不可兴兵! 而御医可是叮嘱过他——相公当静养,不可过激,更不可劳神。 这要真出个什么万一…… 然而,司马康的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王觌进了司马家的宅邸,就直接和司马光汇报了近来的事情。 包括,章惇已经落职,正准备和狄咏一起陛辞南下。 司马光听完,当即就激动起来:“朝中宰执,缘何不劝谏?” “那南方交趾之地,皆不毛之土,瘴疠所在!” “便连先帝,也弃而不用!” “如今兴师讨伐,于国何益?” 对司马光来说,他连熙河都不想要。 只要西贼愿意拿了熙河,就不再和大宋为敌,从此太太平平,就可以把熙河赐给西贼。 何况是那广西以南,交趾的不毛瘴疠之地? 于是,当即就对司马康吩咐:“康儿,为我准备笔墨纸砚,老夫要上书天子,请求陛见独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