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_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第2/5页)

拨给他的百万钱帛,如今居然还有着五十多万贯铜钱和将近三十万匹绢布的余额!

    实在是了不起!

    不过,也确实花了好多钱!

    赵煦放下手里的奏疏,他知道的,如不这样玩,他从自己父亲封桩库里赐下的钱帛,早就该花的一干二净了。

    而且这样玩,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毕竟,这是英雄好汉们的自由选择。

    一切都是出于他们自身意志的选择。

    况且,赵煦可是给了他们出路的。

    无论北上熙河,还是南下广西,都是篮海!

    正该是英雄好汉们发挥他们才智勇气的地方!

    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没有燧发枪,他们只能靠着弓箭、长矛、大刀保卫他们的财产了。

    “三千一百余人选择了南下广西……”

    “一千五百余人,选择了北上熙河……”

    “还算可以!”

    赵煦说着。

    然后他仰起头,看向福宁殿的殿梁。

    “也不知道,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今日这些南下的英雄好汉?”

    “会不会有人将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

    赵煦说着,脑子里莫名的浮起了一些奇怪的电影标题。

    《交州往事》、《荒野大镖客》、《日落广源州》、《与狼共舞》……

    他赶紧摇了摇头,太荒诞了!

    ……

    登州。

    苏轼此刻正在登州的海边,巡视着一座在冬天,建立起来的码头。

    已经有渔民开始出海打鱼了。

    登州的近海海湾,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但,过去的人们,却很少出海打鱼,主要是因为海上危险,一旦遇到风暴,就会船毁人亡。

    其次,则是大多数百姓,根本购置不起渔船,更买不起在海中捕鱼的渔网。

    买得起人,则不可能吃的了出海的苦!

    直到苏轼到来。

    他在偶然间尝到了海鱼的鲜美后,就大力的开发起渔业来。

    去年七月,苏轼上任不久就从登州的宽剩钱里拿出了三千贯,用来建立了一个官营造船厂。

    这个船厂,主要生产小型近海渔船。

    然后,苏轼将生产的渔船、渔具,租给了那些自愿出海打鱼的渔民,并和他约定好,租金就用鱼获来抵偿。

    一般是四成的鱼获。

    同时,苏轼还亲自推广海鱼鱼干,到处送食谱。

    甚至还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重阳日食登州鱼》的词。

    在他的推广下,登州东坡鱼之名不胫而走。

    登州海鱼干不仅仅迅速出现在了登州士民的餐桌。

    还出现在了附近的莱州、密州、潍州等地。

    甚至就连汴京,也有商贾来登州收购。

    登州鱼干的名声,一炮打响。

    渔民们的鱼干,不再发愁销路。

    官府也赚到了许多的钱,去年虽然才打了几个月的鱼,但也赚到了一千多贯。

    预计今年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资!

    明年开始就全是盈利了!

    为此,京东路都转运使熊本,亲自来登州看过,称赞他的举措——便民利国,实社稷之善政。

    还打算表奏朝廷,为他请功,更要在整个京东路的沿海地区推广。

    但苏轼劝了下来。

    因为,他感觉起码得在登州推行三年,有足够经验,总结出制度,才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

    不然,恐怕就会害民了!

    苏轼骑着马,心满意足的绕着登州府城蓬莱外沿海的那几个渔船码头看了一遍。

    看着那些渔民,架着渔船,从一个个码头出海,然后满载而归。

    苏轼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不过,渔民们和他反应的问题,也让他有些忧心。

    很多人都说——明府,我等小民,出海捕鱼,常有伤寒之患,却苦无医药!

    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

    渔民本就穷苦,请不起医生,也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何况,他们还住在海边,就算有钱,一旦有了急病,也难以请到医生!

    “吾定可以想到办法的!”苏轼说着。

    忽然,他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偶像范仲淹在家乡创办的义庄、义学和义田。

    “为何吾就不能在这登州,效范文正公故事,以官府之钱,创办一个义医院?”

    “这义医院,有些拗口……”

    “不如,就以养生民,济贫苦为名,号养济院!”

    苏轼顿时浑身一个机灵,再也坐不住了。

    他当即打马,带着随从官吏们,急匆匆的回到府衙。

    进了府衙大堂,苏轼正准备召集他的幕僚、佐吏和登州上下官员,一起商议这个事情。

    他的爱妾朝云,就来到他面前,低声道:“官人,汴京城来了天使,言是有官家手诏……”

    苏轼楞了一下:“天使?官家手诏?”

    朝云点点头。

    苏轼只能先去府衙后宅之中,见了那位从汴京而来的天使,并从后者手中,接过了天子手诏。

    苏轼拿着手诏,看一遍。

    确认确实是当朝天子的笔迹,然后他就看着内容,有些发呆。

    “官家给登州拨钱五千贯,命我营造码头,并查清楚登州海岸的礁石,理清航线?”

    苏轼喃喃自语着。

    然后,他脑子里一道闪电划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