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优秀的匹配机制 (第2/2页)
总的来说,目前为止,赵煦做的还不赖。 甚至小赚了一些。 等到石得一,将今天的物价,写到墙上的表格内。 赵煦也洗完了脚,他穿上木屐,走到那墙壁上,借着灯光,看着上面的物价,心中叹道:“可惜啊……” “暂时只能做到维持物价的平稳!” 他其实想要让物价维持温和的上涨,每个月涨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二。 这样,人们才会舍得将手里的钱花出去。 只有人们开始花钱,才能让市场上的钱币真正的开始流通。 可奈何,大宋钱贵是从唐代就带来的毛病。 整个社会,都习惯了储蓄。 于是,哪怕到了现代,宋钱也是古钱币中,最不值钱的钱币。 大部分大宋制钱的价格,都是几块钱、十几块钱,品相好一点的几十块。 上百的都是珍品了。 这是因为,宋钱随便一挖,就是一箩筐。 本来就缺铜,老百姓还喜欢将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这进一步导致了缺铜。 恶性循环了属于是。 “对了!”赵煦忽然扭头,问起石得一:“那六家义商,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 “他们的白酒什么时候可以上市?” 石得一答道:“奏知大家,以臣所知,各家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除了王家的泰和酒楼,还需要时间筹备外,其他各家大抵都会在寒食节前后,推出新品来。” 寒食节,是大宋甚至可以说整个已知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其地位,和中秋节、中元节还有元宵节一般。 自然,寒食节也是大宋商界传统的旺季了。 汴京城的商贾,都会在寒食节前后,推出新品或者邀请伶人来店铺前搭台表演。 而寒食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 同时因为民俗,寒食节禁火。 所以,这些商贾选择在寒食节前后,推出他们白酒,自然是很明智的选择。
因为祭祖,需要敬酒。 禁火之日,没有火温酒,不需要温的白酒,显然也可以满足大宋酒虫们的酒瘾。 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他转身对石得一道:“石得一,派人去和那孙赐说一声……” “将他家的酒,取名为‘三碗不过岗’。” 这就是在致敬他在现代看过的那个电视剧了。 不过,现在的水泊梁山,并没有什么梁山好汉,占山为王,有的只是三五个不成气候的蟊贼而已。 …… 第二天,赵煦在崇政殿中,接见了入朝的辽使耶律琚一行。 并接受了耶律琚等代表的辽国皇帝赠送的国礼。 赵煦同时也回赠了一些礼物给辽国。 自然,他不会忘掉那位亲爱的大辽皇弟。 照例,赠书十卷与皇弟,以兹宋辽兄弟之盟好,并表示,大辽皇弟应该多写些信来,也好亲近亲近。耶律琚当然是当殿代表大辽皇太孙拜谢,并言大辽皇太孙近来静心读书,颇有长进,下次辽使入朝,一定会带来大辽皇太孙的亲笔致谢书。 简单的来说,就是下次一定。 然后就是正事了,赵煦命交子务,依约将面值一百万贯的宋辽交子,交割给辽使。 耶律琚得了交子,自然是兴高采烈,于是请求赵煦允许他们可以在汴京城采购相关商品。 赵煦当然是欣然允诺,命馆伴使刑恕、閤门通事舍人郭忠孝等保护辽使在汴京的采购。 耶律琚自是千恩万谢,拜辞而去。 赵煦送走辽使,也笑了起来。 因为他手上,已经拿到了耶律琚等人的采购清单。 从上好的胭脂水粉,到精美的瓷器、上等的茶叶、名贵的锦缎,还有一只杯子就价值百贯以上的建盏。 真的是无所不包。 “北虏的腐朽与堕落,恐怕不比大宋的在京禁军差多少!”赵煦抚摸着清单,轻笑了起来。 再没有比这个,更让他安心的事情了。 大宋、大辽两国的腐朽水平,很符合现在版本的匹配机制。 但大宋,马上就要版本更新了。 …… 辽使得了天子许可,可以在汴京城采购相关商品的事情一传开。 整个汴京城的商贾们弹冠相庆。 从马行街到潘家楼,从土市子到州桥两岸。 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将自家最好的东西,摆到了店门口最显眼的地方,就等着辽人上门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曹、刘、杨、李、王五家外戚,都收到了一张拜帖。 拜帖上的名字很显眼。 朝奉郎、试中书舍人、馆伴使刑恕。 “刑和叔?”曹佾拿着拜帖,沉思片刻,道:“这可是近来,与官家走的比较近的大臣之一!” 当今天子的喜好,至今都在迷雾中,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喜好。 譬如说去年,薛向之子薛绍彭,主动向官家敬献了他家私藏的‘定武本兰亭序真本’。 于是,好多人以为,这位官家有‘唐太宗之癖’。 纷纷在市面上收集各种珍品、孤本的书法大家真迹。 结果,宫里面传出消息——薛绍彭献的定武本石碑,官家只去看过几次而已,并无特别喜爱之处。 而和这位官家走的近的大臣。 不是他身边的经筵官,就是伴读了。 他迄今为止,并没有对外廷某个特定大臣,表现的太过亲近,或者太过疏远的样子。 刑恕,算是除了经筵官外的外廷群臣之中,与这位官家接触的最多的大臣了。 以至于,从去年开始,馆伴使就一直由刑恕担任。 带着这样的想法,曹佾打开名刺,只看了一眼,曹佾就已经知道,这个刑恕是奉了福宁殿的命令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