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林父的教导 (第2/3页)
通人和,他自然急需做出一番政绩来,这才不负陛下与朝廷所托。 陈恒也是洞察到这一点,才更想帮林伯父一把。 他言辞飒飒,将自己的方案和盘托出。 扬州的路,其实很好走。精美的衣物只是弥补丰富自家的商业内容,真正打开局面的,还是以金银首饰、香水等物为主,用更加时尚、新颖的设计和集中生产的低价模式,撬开青楼姑娘的钱包。 青楼姑娘每日都需要接客,本就是有十足的购买欲望和能力。而这些东西,扬州城内虽多有商铺,可都是单打独斗,只是些散兵游勇。 在陈恒的计划里,是把城西的织坊,打造成一个大雍朝的商贸城。让天下人只要想到买此类东西,就会想到扬州城西的织坊金银城。 听到这里,林如海心中虽然激动,面色还算正常。可林黛玉却是不由一红,这兄长,怎么对青楼之事如此熟悉。 陈恒也就是不知道,不然一定要说声老天作证,他这辈子就去过一次钓鱼巷,还是为了救被拐的孩子。 “那后面呢?”林如海十分感兴趣的继续问,陈恒对商业上的敏锐思路,对于女性心理的把握,都是他自身不具备的。 好在林如海向来思维敏捷,这些概念韦应宏或许要多想上几日,可他却是能一点就通。 “报纸。”陈恒在纸上继续写到,这才是扬州打赢这场战的关键。 青楼姑娘的购买力,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要走出去,还是需要报纸的宣传。 传媒,从来就是最锋利的一把刀。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做好宣传这一块,三金的东西也能卖到十金。 如今扬州的报铺,都已经在其他城里开设分店。通过它们,不停宣扬扬州物件的精美。 再以抛头露面的青楼姑娘为样板,改变世人的审美。通过她们的带头,形成一股新的时尚风气。 这里面有个技术难点,就是如何通过报纸惟妙惟肖的传播。 陈恒事先做过调查,知道从宋朝开始,出版的书籍上就常常出现插画之物。 而等到明朝万历年开始,所谓带插画的精装版之物,也是书商们割韭菜的首选办法。 技术上既然没有难关,只是费力费时。那给匠人足工钱,都能一一解决到位。 只要通过报纸密集的宣传轰炸,再借以扬州名满天下的名声,交通上的便利,城西的织坊自然能形为一条产业。 原始的商业环境下,倒省了编造一个好故事,包装金银首饰的宣发工作。 不然,陈恒还能想出比‘野狐报恩’更凄美的故事来,足以把客户们骗得泪眼汪汪。 他上辈子,就是吃足了这份苦头。各种乱七八糟的购物噱头,不知有多少男人被强压着贡献出自己的钱包。 只是在商言商,陈恒从不会在该使劲的时候,讲些道德礼仪。 这也是现代人跟古代人不同之处,前者在做事想主意时,要更务实一些。 如此一环扣一环的商业设计,对于林伯父来说,无疑于一场头脑轰炸,除了拍案称上一句“极好,极妙”,也是说不出旁的话来。 剩下唯一的一个难点,是否会落个与民争利的名头。 织坊之事,毕竟是府衙牵头,林如海又是扬州知府。陈恒的计划,是从商业上的运作做考虑。而他则要从全局、朝廷的反应上做打算。 这种事,本来不好跟晚辈说。不过林如海今日存心想要考一考这孩子,就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想要看陈恒是否有纵览全局的眼光。 陈恒听完,却哈哈一笑,解释道,“伯父,你放心,我们从来不坑穷人的钱。” 这涉及到一个购买力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经济能力。 以奢侈品的手法运作首饰,击中的是大户人家的心理。 而等到扬州财政上多了笔稳定收入,那么府衙逐渐放手退出,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此举,在官声上,还能替伯父攒下一个让利的名声。 再加上府衙多了营收,城内普通人的赋税也可适当减免。 受限于时下的数据统计之难,天下每一府要交到朝廷的数额,大多都有一个定数。 一来二去,扬州府内的百姓,只会从中获利,而不会被掏空家底。 毕竟,织坊本就能带动无数就业岗位,这对于大多数参与进来家庭来说,都是额外一笔不菲的收入。 毕竟出来干活的,都是平日在家里带孩子的妇女之辈。 林如海听到这里,已经不住笑着点头。他想起韦应宏离开的那一夜,常跟自己唠叨,陈恒是个福将。 若不是陈恒当时提醒,府衙也不会注意到雨量的问题,也就没有后来救灾的从容镇定。若不是他能折腾,也不会有后续一系列的事情。 “你做的好,做的真的很好。”林如海不住点头,越发欣赏面前的孩子。 听到父亲对兄长的夸奖,林黛玉也是喜上眉梢。她在实务这方面,还不如另外他们反应迅速。只听懂个大概,细致的妙处,还要等到晚上回屋时,自己细细思索。不过只要兄长受到表扬,对她来说就是好事。 林如海夸奖完陈恒,心中越发满意之时,也是想到另一桩心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