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孙策给天子的机会,汉天子刘协的历史岔路 (第2/2页)
吕范很敬重张昭,但也没有屈服,而是进一步道:“我之狂言,或许并非当下便施行,鼎足江东,而观下之衅,十几年之后建立帝号未尝不可。我着实不理解,长史为何要倾力扶持子。如此岂不是与我大业为阻?况且汉室不可复兴,难道长史看不出来?” 听闻吕范解释,其他人震骇之心略有平静。若建帝号之事,是虎踞东南,坐观时势多年后,则未尝没有可能。 汉室不可复兴,倒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眼下就算给子提供大量的钱粮贡赋,子养百官之余又能养多少军兵? 南衙禁军区区几千人,哪怕上万人,这个规模怎么可能平定下强藩,重兴汉室? 面对众人疑惑,张昭挺直胸膛,郑重的道:“今朝廷流离,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而江东定,兵强士附,此时尊奉子,以定社稷,使下强藩,无人能挟持子。江东稸士马以讨不庭,争锋疆场,谁能御之?到时,将军兵锋所至,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下指麾可定!” 孙策瞬间深吸了口气。 张昭的这个谋画,真的是彻底打破了孙策的固有思维。 印象中汉献帝就应该是强藩的傀儡,就应该由某位诸侯比如曹cao或者董卓掌控。 但这个思维,是后世的思维! 是曹cao挟子以令诸侯给所有人造成的固有印象。 时下豪杰却没有这种固有印象。所以张昭的规划完全不同于后世。 那就是“子当与下共之”! 这是一个真正有心于一统下的强藩作出的战略规划。 跟曹cao的“挟子以令诸侯”正好相反! 子可以不被江东大军护送南渡,迁到丹阳。 但却也必须保证,子不能被其他诸侯纳入自己的掌控之郑 那么江东的最佳选择就是扶持子,使子掌控一支部队,有充足的补给,能够立足于洛阳一带。
设使子能拥虎贲一万,存粮十万石,那谁人能左右子的意志,把他迁入自己势力范围之中? 其实这两点都不难达成。 就现在于洛阳城中,子也是有部队的。 杨奉、韩暹、董尝刘表、张扬都要部队在洛阳效力。 他们林林总总加起来,应该不止上万饶规模。 子还有自己的虎贲郎、尚书郎们,并非无人可用。 再有钱粮之后,重建南衙禁军,那子派亲信大臣,甚至宦官去掌握这些军队,他直接强力掌控万饶部队并不难。 而钱粮方面,子一直有自己的府库。 前年关中大旱,谷价腾贵,一石至钱五十万,关中人相食。七月,子乃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贮米作粥施舍饥民,但侯汶克扣粮米,饥民死者如故。 子聪慧,暗中生疑,于是亲自于御座前量米做粥,遂知有诈。 乃使侍中刘艾追查,将侯汶治罪,自此之后,关中饥民赖以得生。 这种情况下,郡县输赋,匡扶汉室,那只要子聪慧、睿智,完全可以不被权臣掌控。 孙策忽然问道:“你们谁还记得今年子年岁?” 朱治道:“子如今已经十六,将军十三四岁就已经开始收合士大夫,十七岁已经征战沙场,战无不胜。子若果真聪慧,已经可以亲政治国。” “方才十六啊?”孙策心存怜悯,十六岁的孩子,后世还是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呢。 即便古人早熟,以这个年纪,面临山河破碎,国恨家仇,也非常沉重了。 但也的确是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想要复兴汉室,如果子不能勇毅笃行,咬牙奋励,又如何能兴大业?非常之人,才能成非常之事。 孙策道:“仿佛在子身上看到了我年幼之时,只能孤身一人,咬牙坚持。那我就助子一臂之力,给他一个勇毅笃行的机会。江东将遣使贡奉,为子输赋纾困。” 机会给你汉献帝了,能不能复兴汉室,就看这个年轻人是否聪慧睿智,而不惧时难,最终重振汉室朝廷威严了。 张纮此时道:“如今州郡贡奉不至,洛阳粮荒,朝廷饥乏。江东遣使供奉,亦是雪中送炭之时,必有所获。朝廷必有封赏,此亦正是将军目前所急需之事。” 这一点,终于引起了所有饶一致认可。 如今孙策在江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官职太,威名不显。 他正式的官职只是一个的怀义校尉,虽然有袁术表他为殄寇将军。但这个将军之位,就只能自欺欺人罢了。 承认的人,勉为其难的喊一声将军。那些不认可的人,就直接嗤之以鼻。认为孙策只是袁术麾下一名校尉,以武力而豪取强夺江东而已。 孙策迫切的需要一个显赫官职,来增强自己的名声和威望,从而更好的治理江东。 比如在会稽郡南部新设一郡,由孙策一个校尉来做就名不正而言不顺。 但孙策若是开府治事的将军或者君侯,总揽一方军政要务,做这些就合理多了。 而恰恰这个时间给朝廷送上供奉是最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在子东归的最危难时候,只要有人给朝廷送上相助,朝廷就完全不吝赏赐,宣义将军、安国将军这种杂号将军直接就封。 大汉杂号将军开始泛滥,也正是从此开始。甚至大司马、车骑将军这种都因为几千石粮食而封给了张杨、杨奉之流。简直是下群雄的耻辱。谁不耻为之下? 如今子最艰难的时间虽然过去了,但毕竟还没有迁到许都,如今洛阳城内依旧还缺粮食。 孙策提前遣使供奉,必然会收获更丰厚的封赏。不至于像历史上一样,仅封一个的骑都尉。 就算三公之位得不到,一个杂号将军应该不会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