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镜湖映明月_一一一 冯铨大学士,您有理想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一一 冯铨大学士,您有理想吗! (第1/3页)

    看李银河将护卫派出找雷击木,孙奇逢冲李银河指指座位,李银河赶忙坐下。

    孙奇逢咳嗽一声道;“陕西灾难不是一年两年了,朝堂居然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居心叵测者默然不语,道德高洁之士无一良策,我们的养士之法效果之差令人痛心。

    国朝不缺道德文章大师,农院师生绝不能成为百无一用的书虫,刚才银河说得对,农院培育的官员,要能上山下田,切实熟悉民生事务。

    即使不做官,从农院走出的学生能自食其力,能耕作,能制器,哪怕去养猪养鸡,也算对家庭有用,对百姓有益。

    老夫与农院同僚,教授商议后,决定恢复周朝养士的教育方式,中高级学生必须精通贵族技艺。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李银河迷惑道;“君子六艺?”

    孙奇逢点头道;“春秋时期,至圣先师阐述融合周王室养士官学,将六艺规定为儒生修习的教育方法。

    现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通实务的士大夫及读书人绝不是至圣先师要培养的儒生。

    世事变幻,斗转星移,没有千古不变的规矩,所以农院要调整培养学子的教育内容,当然,教育体系的精神以至圣先师和孟子亚圣的仁义为圭臬,以培养独立人格,益于民族,益于百姓,益于朝廷的实务人才为目的。

    周王室某些贵族教育内容要继承,某些教育内容要大家讨论增减。”

    “善!”屋内众人点头同意。

    孙奇逢道;“农院是大家的,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发展基础,农院囊括涞水,涿州方圆数百里区域,有山林,滩地,耕田,有依靠农院生存的数千乡民劳力,有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农院有自己的工坊,农牧渔林产业,农院不依附任何势力,具有独立人格。

    农院是我们的家,教师和学生都要劳作建设家园,农院士子要有强汉盛唐兼容并蓄的开放心胸,要有卓然独立魏晋士人的风骨,要有先贤悲天悯人的慈悲,要有埋头务实的学习精神。

    学子们要学到务实本领,出路不愁,科举之途很重要,但在农院,只是学子们进学的目标之一。”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雷劈的林子里!”李银河唱着歌,在办公室外兴奋转圈,办公室进不去了,里面是商军带回的十几棵雷击树。易州道録司道长已经鉴定,全是能产雷击木的树。

    李银河挥手在办公室外画了一个大圈,冲闻讯赶来的数十名泰宁山僧道主持道;“这些树都是本官和商行的,本官渡劫用生命换来的,不卖!”

    主持们充满嫉妒又无可奈何,出现雷击木真的需要拼人品。雷击木出自雷劈阳树,像枣木,桃木遭雷劈而存活的,极为罕见,别人被劈一下,成为焦木,李银河被劈一下,收获一堆雷击木,这是天意。

    劈李大人的闪电滚了一片树林,历史上都罕见啊!

    “李大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辟邪降妖的臻品不能藏私啊!”虚云走出来苦口婆心道;“这么多至阳的树木,大家使用,也能更多的普济世人。”

    李银河堵着大门道;“银河当然要普济世人。”

    李银河冲屋外喊道;“杜鹃,你和小白拖一棵枣树给医馆秦令仪医生,炮制一些符箓木牌什么的,家里人手一件。”

    看着两个小姑娘抬着枣树飞奔而去,李银河冲刘虎道;“刘虎,给孙奇逢先生送一棵枣树,给农院师生用。”

    李银河转向虚云道;“看,本官普济了好多世人了。”

    虚云苦笑道;“李大人,泰宁山僧道在商战中坚定支持商行,为易州水利,农田建设基金集资十几万银,是盟友啊!

    有了好处,是不是大家共享。”

    李银河挠挠脑门,道;“是这么回事啊!虚云大师,本官对待盟友一向如春风般温暖,算了,你挑几棵吧,记得留足换粮食的啊!

    对了,虚云,你个方外和尚,用什么道家法器啊?”

    虚云撇嘴道;“多读书啊,李大人,僧人也要降妖除魔,怎么就不能用法器啊!

    还有,物以稀为贵,让商行不经意透露给代王府,你李大人存货不多,必须尽快,高价购买。”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于心。

    军营外传来嘈杂声,李银河怒道;“谁这么大胆,敢来军营闹事?”

    陆远和海知礼背着树干,鬼鬼祟祟在军营门口窥视。

    “滚进来。”李银河看见打扮得不伦不类的两人,怒喝道;“你们背着树干闹什么妖,本官只收雷击木。”

    陆远两人点头哈腰进了军营,来到李银河面前道;“將主,我们在灵丘私自行动,这是负荆请罪来了,我们选的木头十几斤重呢,诚意满满!

    什么雷击木?我们背的是榆木,老重了!”

    “负荆请罪,荆条啊!能不能多读书啊!气死本官了。负荆请罪,要脱得精光,把带刺荆条绑在背上,一步一片血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