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镜湖映明月_一二一 美丽的居延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二一 美丽的居延海 (第3/3页)

人进入二百步内,六门弗朗机和重火铳排打响火器,形成不间断绵密霰弹幕。

    敌人进入一百步距离,偏厢车上的火铳加入拦截,冲过弹幕的部落军分散向商军两翼,被车队密集排枪击毙,根本靠近不了车队。

    部落军第一队全灭,第二队全灭,部落军吹响了撤退号角,准备重新集结。

    随着商军军阵硝烟散去,部落军发现,商军出战了。

    由关内商军组成的两个骑兵连队,十人一排,形成整齐的进攻马队,关外马术娴熟的商军两个连队分散在进攻连队两翼,一人两马的木狼侦察连跟在进攻连队后方。

    按照军号声指令,整队完毕的骑兵阵缓缓启动,向部落军发动进攻,骑兵们马刀高过头,刀尖下压,指向前方。

    部落军无法应对整齐的骑兵刀林,纷纷四散,整齐的马队犹如猛虎,灵活的两翼马队如虎添翼,将躲避不及的部落军劈落马下。

    木狼唿哨一声,侦察连加快速度奔西方疾驰,包抄牧民部落的家眷。

    第一日,花荣部队沿居延海北线行进一百二十里,击杀敌人三百,俘获牧民四千。

    第一日晚上,花荣商军在营地百步内布置了大量篝火,用火铳阻挡零星的牧民sao扰,谢宝带领一支侦察连没入黑暗中进行反sao扰绞杀。

    第二日早晨,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处缓缓升起,一抹黛色横亘在天际,粉色霞光映红了地平线,居延海内水波荡漾,芦苇轻摇,美轮美奂。

    谢宝连队归营,马匹上携带着缴获的铠甲,兵器。谢宝向花荣敬礼道;“夜中绞杀敌人四十,营地周围一里,没有敌骑。”

    花荣回礼道;“谢宝连长辛苦!白日连队在车队里休息,尽快恢复体力。”

    王余佑指着恭恭敬敬聚拢在军营外的牧民俘虏道;“赵胜的裹挟战术非常有效,数千牧民在等待分发今日的粮食。

    游牧民族崇尚弱rou强食,依附于强者,商军是居延海最大的强者,这些人心甘情愿跟随咱们。

    游牧民族的习俗跟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关,米粒经理说得对,把他们带回巴彦淖尔,参加建设,子女接收教育,他们有福了,教育是奢侈的。

    希望他们及后代能够明白,没有理想,没有坚持,没有牺牲奉献精神,一味依附强者,这个民族没有未来。”

    第二日,花荣部队没有遭遇成规模敌人,沿途接收牧民,收缴武器,粮食,牧民们牵着骆驼,赶着牲畜跟随军队行进。

    第二日傍晚,谢百三和花荣汇合,俘获一万两千牧民。

    谢百三道;“花荣营长,这些牧民分属不同部族,对强者有着不同于农耕民族的服从性,也许是生活环境造成的,粗鲁起来比野兽残暴,顺从起来比绵羊温顺。

    將主说过,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伟大民族,居延海在汉,唐就是我们进入西域的前哨,居延海以及西域是中华民族的故土,这里的部族也是我们的一份子,在重新融入中华民族之前,需要教化。”

    按照计划,花荣部队携带俘获的牧民和缴获回归巴彦淖尔,商军伤兵,战死者骨殖随花荣部队同行,谢百三部队沿黑河向南搜索,继续探查黑河流域。

    夜晚,商军点燃篝火焚化战死军士遗体,司号兵吹奏各种军号指令送别同袍,清脆的号音在黝黑的戈壁远远飘荡。

    “娘个得角的!茫茫沙漠戈壁居然有河,世界无奇不有!”茄三指着黑河道;“河流不少,就是无法行船,可惜了!”

    茄三,海狗子带领商队护卫排,一个辎重兵排,保护耿极,贾尔林,魏一鼇等十余位学子考察居延海古城。

    耿极笑道;“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过张掖,大大小小支流十余支,注入居延海,是沿线流域的母亲河,只是沿途环境恶劣,经常改道,流量也不固定,无法行舟啊!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条河可能是《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原型。

    城以水兴,汉,唐,西夏,大元,大明都在此建城驻军,可惜,随着流水改道,这些城池大都消失在戈壁中,只在史料中有零星记载。”

    “没想到来到沙和尚的老家了,沙海是有,可这河没有作者写的那么凶险,鹅毛,芦花能飘起来,文化人会蒙人啊!”

    茄三指着干涸的河道痕迹道;“各位学友,按照茄某经验判断,这条干涸的河道曾经水量不小,有可能流向曾经的古城,只是谢百三营长正清剿黑河沿线部落,还有不少逃逸的牧民,咱们沿干涸河道探查,远离商军,进入沙漠戈壁,有可能遭遇敌人啊!

    你们都是宝贝,耿极领队,你拿个注意。”

    耿极拍拍腰间马刀道;“茄掌柜,您也是文化人,入宝山空手而回,心有不甘。

    再说了,成建制部落被商军击溃,我们都能提刀射箭,学生建议,沿干涸河道探查十五里。”

    “娘个得角的,还真有漏网大鱼啊!”沿干涸河道行进十余里,茄三看着三百多部落武士成扇形向考察队包抄,拔出分水刺道;“大家伙,有敌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