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六章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求追订月票) (第4/4页)
东林党,靠的主要是他手中的厂卫机构,以及司礼监对内阁的制衡。 虽然魏忠贤是被他们打倒了,但只要这些制约他们的东西还在,东林党仍然是坐立不安。 谁知道王承恩、曹化淳等人会不会变成下一个魏忠贤? 东林党人会不会再遭遇一次大的迫害? 于是东林党人开始忽悠崇祯。 他们先是纷纷上书赞扬陛下以雷霆手段迅速铲除阉党,乃是大明的圣主明君。 搞得崇祯皇帝很是得意,也有一些飘飘然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痛定思痛,防止阉党乱政的悲剧重演。 东厂同锦衣卫是魏逆最依仗的爪牙,尤其是东厂,残害忠良,横征暴敛,鱼rou百姓可谓是无恶不作。 为了防止阉党死灰复燃,他们建议陛下拆撤东厂,限制锦衣卫,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下朝廷的大笔开销;更主要的是可以预防阉党乱政。 为啥对东厂同锦衣卫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是因为锦衣卫是大明勋贵高官们子孙混编制的地方。 无论是勋贵还是大明的高官们子孙都会荫袭锦衣卫的官职。 骆养性手下的三万多锦衣卫中,光是混饭吃的勋贵子弟就有好几千。 裁撤锦衣卫? 开啥玩笑。 谁敢提裁撤锦衣卫铁定被群起而攻之。 东厂可就不一样了,这种特务机关要坚决予以取缔。 崇祯原本没有太当回事,可是架不住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们天天说。 加上崇祯皇帝本人在还是信王的时候就经常受到东厂爪牙的欺压,他自然是对东厂没有好感。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裁撤东厂。 只不过削减了东厂的规模,并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他取消了东厂的诏狱,取消了他们监视百官藩王的权利。 不奉诏,不得随意监视。 这样一来大量的东厂探子失业了,而原本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同东厂基本就只剩下了皇家保镖的功能。 没有了锦衣卫同东厂的监视,他们这些官员们更加可以肆无忌惮的贪污了。 当然忽悠并没有结束。 东林党人又说:“自嘉靖帝以来,大明的皇帝多有怠政,故而使得司礼监经常越俎代庖,给了阉党擅权的契机。” 崇祯一想也有道理,朕乃是勤奋之君。 内阁的票拟朕亲自批阅回复即可,何须司礼监插上一脚? 于是全部都亲力亲为,这样一来司礼监也成了摆设。 其实大明的内阁制度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了。 司礼监的“批红”同内阁的“票拟”是一种相互的制约,只有他们相互制约了,皇帝才能掌控大局。 而且有些时候司礼监也是替皇帝顶雷的,皇帝不方便亲自下场,往往借这些太监去同大臣斗法,自己做那个幕后的控制人。 崇祯的这一系列cao作传回辽东时,实在是惊呆了辽东的文武官员。 说实话崇祯的开局绝对是一个千古明君的状态。 16岁的少年皇帝通过自己的隐忍,以雷霆之势一举击溃了魏忠贤的阉党,夺回了大权,这让不少人都质疑李献忠的选择。 崇祯皇帝明显比他哥天启皇帝强的多,“辽国公”这是给自己树了一个强敌啊? 可接下来对所有阉党官员几乎一律不用,这就有些cao之过急了,这么多重要的岗位如何一下子补齐? 看来崇祯皇帝确实是太年轻了。 再接下来的cao作则是惊呆了众人,减免商税、矿税,继续维持“辽饷”;自废东厂、锦衣卫;架空司礼监,独用东林党。 崇祯的这一波高开低走,使得众人不得不佩服李献忠的“识人之明”。 茅元仪更是说道:“情报司已经接收了上千名东厂不要的探子,要不是最近的辽东的赤字太厉害,属下都想把这些人全盘接收过来了。” 此刻李献忠才明白所谓“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说魏忠贤挽救了大明,而是说因为他死了崇祯直接废了大明。 正当李献忠进行思想感悟的时候,茅元仪收到了一封紧急来信。 他说道:“启禀辽国公,冯铨来信请求务必要救田尔耕一命!” 田尔耕是在辽东银行存了不少银子,可他已经被崇祯定了秋决,自己如何相救? 茅元仪又说道:“冯铨说田尔耕知道一些当初令尊李如松被害的内幕?” 田尔耕的祖父田乐确实是当时万历朝的兵部尚书,自己父亲的死和田乐脱不了干系,本以为线索断了。 李献忠说道:“情报司必须救出田尔耕!”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锺聲咽戌楼”、“标552”、“农夫之子又务农”的月票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