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袁崇焕叛逃告密,忽悠崇祯五年平辽(求追订,月票) (第3/3页)
说服他们一起来揭发李献忠的阴谋。
当时他并不知道,李献忠已经用郑芝龙的名义占据了登莱二府。 听闻这件事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不但向崇祯奏报了这一切,还将李献忠私藏前元玉玺“制浩之宝”的传言也绘声绘色的告诉了崇祯。 李献忠有不臣之心,崇祯早就知道。 李献忠想要谋反,恐怕也未必是空xue来风。 但这些崇祯都可以忍耐,毕竟李献忠还没有同朝廷撕破脸皮。 但是他利用郑芝龙的名头,直接占据登莱二府,崇祯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原本他以为李献忠仅凭辽东一隅之力,对抗朝廷简直是痴人说梦。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一定会逐渐扭转对辽东的劣势。 可如果袁崇焕说的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李献忠的地盘根本就不止一个辽东。 他利用朝廷的禁海,彻底垄断了对朝鲜,日本的贸易。 辽东每年的收入的银子甚至超过了朝廷。 崇祯决定不再忍了,他必须要遏制李献忠的发展。 除了袁崇焕之外,只有首辅周延儒同兵部尚书冯铨以及王承恩三人知道这些事情。 不过二位辅臣都认为这些事情多是传言,未必属实,很可能有夸大之词。 李献忠善于经商众人皆知,很可能他只是同郑芝龙合作过买卖。 朝廷现在财力拮据,流寇刚刚平息,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对辽东大规模用兵钱粮难以维持。 崇祯知道还有一个理由他们没有说,那就是朝廷打不过辽东。 原先的8万羽林营,经过连番大战已经折损了将近2万人。 孙承宗也同自己说过,想要同李献忠翻脸,朝廷至少要编练15万羽林营这样的新式军队。 就连王承恩都劝自己要慎重,不可轻启战端! 可是袁崇焕则不这么看,他认为朝廷虽然困难,但是如果打起来辽东更加困难。 辽东军虽然精锐,不过真正的精兵并不多,一旦这些人被消耗掉,后续辽东将很难补充可靠的兵员。 但是大明朝廷却不一样,陛下可以下令让全国各地的精锐参加对辽东的战争,这样一来李献忠只能疲于应付,辽东就无法再发展了。 但是朝廷却还能不断的编练新军。 他还向崇祯提出了一个“五年平辽”的战略构想。 根据袁崇焕的推断,第一年李献忠麾下的辽东精锐的确可能会占到上风,毕竟他们是征战多年的百战精锐。 但是只要朝廷不断投入兵力,第二第三年双方就会进入相持阶段,开始互有胜负。 到了第四第五年,辽东无论是银子、粮食、兵员都会支撑不住,届时朝廷便能够平定辽东了!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这个“五年平辽”还是颇为欣赏的。 他看到了辽东的强大,但也没有一味的看衰朝廷,并指出了可以通过持久战,消耗辽东。 不过袁崇焕虽然当过兵备道,也指挥过人马开拓努尔干都司,但是毕竟没有带兵打过仗! 所以他还是想听听洪承畴的意见。 毕竟他刚刚指挥了朝廷大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滁州大捷”,更是对自己忠心耿耿。 尽管昨天周延儒他们已经同自己提前打了招呼。 但是当洪承畴听到李献忠的虚实后还是吓了一跳,他万万没想到辽东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了。 其实想要证实登莱的情况并不难,内阁没有指责袁崇焕胡说八道,看来很多东西应该是已经得到证实了。 不过袁崇焕这个“五年平辽”则是书生之见,从战略上说确实有一定道理。 可是打仗不是纸上谈兵。 如今山海关等关隘尽在辽东军的掌控之中,朝廷第一年如何抵挡辽东铁骑? 直接打响“京师保卫战”吗? 万一京师没有守住,陛下不幸被俘,大明就直接完蛋了,哪里还给你5年时间? 不过他也看出了陛下的心思,这仗是非打不可了。 难怪冯铨说“不是征辽东,就是征山东”。 他说道:“微臣认为,如今辽东已经如此强大了,朝廷的确要加以限制!” “不过臣以为既然辽国公没有直接出兵登莱,说明他还是有所顾忌的。” “如今朝廷也没有准备好大举征讨辽东,所以还不宜直接同李献忠翻脸。” “毕竟山海关掌控在李献忠手中,如果朝廷直接讨伐辽东,则要面临山东同辽东两方面的压力。京师将会面临敌人的两面夹击,而且漕运必然会被敌人截断。” “所以微臣建议先集中兵马收复登莱,一方面朝廷避免了今后的两线作战,另外也可以就此试探下辽东军的虚实。” 崇祯听了洪承畴的话之后若有所思。 最后说道:“就按照爱卿的意思,卿既然身为中原五省的剿匪总督,那么剿灭山东的匪患自然是责无旁贷。” “中原各省的兵马以及羽林营任由爱卿调动!” 洪承畴知道这回自己是躲不过了,于是说道:“微臣定然不辜负陛下的皇恩,为朝廷收复登莱!” 崇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袁崇焕从来辽东而来,对贼寇的情况很熟悉,其人也知晓兵事,朕就任命袁崇焕为监军,跟随洪卿一同征讨登莱!”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20170119084733635”、“纵然那是我”、“連爭”、“胡匪-11”的月票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