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江南士绅的报复(求追订月票) (第2/2页)
br> 席启明兴奋地说道:“沈兄事情成了,我们干赶紧动手吧!” 随着沈正宗的一声令下,那些待命的百姓很快就拿起锄头挖开了吴淞江的河道。 原本的良田,瞬间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稻田里的秧苗被泥水冲刷,绿色田野变得一片狼藉。 不久后洪承畴就接到了苏州知府丁允元的奏报,暴雨导致吴淞江多处决口,洪水淹没了大片良田,不少流离失所的百姓涌入了苏州城。 苏州府请求开仓赈灾。 原本这些并没有引起洪承畴太大的重视,毕竟江南地区暴雨,河水冲破堤坝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几天后常州府境内的白茅河也决堤了。 常州也开始放粮赈灾。 然后南京城内的粮食开始涨价了,从原先的6钱银子一石,涨到了8钱银子。 而且市井开始传言,说辽东郡王李献忠出征带走了80万石粮食,导致如今南京城内的粮食不足,加上苏州、常州等地接连遭遇水灾,今年的夏粮产量大减。 粮食要开始暴涨了,于是南京街头纷纷出现了抢购粮食的情况。 不管家里有粮没粮的都开始凑热闹排队抢粮食! 粮价很快就从8钱银子一石,涨到了1两二钱银子! 洪承畴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 今年的暴雨的确会造成夏粮的减产,可是被洪水淹没的田地并没有这么多,粮价飞涨肯定不正常。 再加上有流言传出,居然把矛头指向李献忠出征调用的军粮。 他判断是有jianian商趁机制造紧张气氛,哄抬粮价! 若是别的地方,遭遇了大灾同李献忠的出征,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粮食紧张。 可这里是南京,整个江南的核心地带,南京城拥有大量的贮备粮食。 洪承畴很清楚,如今南京的官仓里足有粮食120万石。 即便是去掉此前他下令调往苏州同常州的20万石粮食,也还有100万石。
于是洪承畴决定出手干预,抑制粮价疯涨! 他拿出了20万石粮食在市场上售卖,并联络南京城里的粮商要他们提供粮食,不得趁机哄抬粮价! 在洪承畴的干预下南京城的粮价终于开始下跌,从最高峰时的一两五钱,下跌到了1两。 这个粮食价格虽然还是明显高于正常的5-6钱每石,不过考虑到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加上又受了灾,也还在接受的范围里。 洪承畴刚睡下还没有一个时辰就给吵醒了。 只见他的师爷谢三宾急匆匆的跑来说道:“东翁,大事不好了,位于聚宝门附近的粮仓着火了!” 洪承畴一出府门,便发现聚宝门的方向火光冲天。 南京城都是出门看热闹的老百姓! 此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聚宝门的存粮已经全部被焚毁了,南京城里没有粮食了,大家赶紧连夜去粮店门口排队买粮食啊。” “晚了可就买不到粮食了!” 经过这么一提醒,这些百姓再也没有心情看热闹了,赶紧去家里拿上粮袋排队买粮。 仅仅是一刻钟的功夫,南京的各大粮店门口就挤满了购粮的百姓! 洪承畴赶到聚宝门的时候,粮仓的火势极大,根本无法救火。 洪承畴愤怒的说道:“一定是有人故意纵火,给本督详查!” 很快洪承畴就得到了答案,南京户部郎中刘毅俊伙同粮仓主事宋元成倒卖粮食,再加上霉变导致粮仓剩余的粮食已经不足半数。 如今粮仓的粮食不断地被调用,他们自知这件事情很快就会暴露,于是上演了这出“火龙烧仓”! 两人皆已经畏罪自杀,并留下了遗书! 洪承畴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做局,想要自己难堪。 他们的目的应该是想要搞乱整个江南的经济以及官府的信誉,甚至是影响到出征大军的后勤补给,顺便谋取暴利! 洪承畴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一边从扬州的仓库里调集粮食,一边向扬州的徽商借粮。 不过此刻南京城里的粮价却已经突破了二两银子。 不仅是南京,苏州、常州的粮价甚至超过了南京。 战事吃紧,江西的粮食已经调往了湖广,就连粮食产地嘉兴、湖州的粮食也已经被人大量收购了。 不过好在以汪士明为首的徽商还是力挺洪承畴,年初他们捐助了100万石粮食给李献忠,此时手里也已经没有粮食了。 不过汪士明仍然利用徽商的关系网筹集了50万石粮食送往南京销售。 天上人间的包间里,保国公朱国弼得意的说道:“目前南京的粮价在二两银子。苏州同常州的粮价已经突破了四两!” “不过那些徽商送来的粮食应该撑不了多久了,只要明天我们将市面上的存粮全部扫空,南京的粮价必定翻倍!” “十两银子一石,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徐弘基说道:“我看还是见好就收吧,李献忠可不是好惹的主。” 朱国弼说道:“魏国公尽管放宽心,收粮放粮的事情我们又没有直接出面,李献忠查不到我们头上?” 徐弘基说道:“但愿吧!” 沈正宗等人利用人为的灾情,在苏州、常州、嘉兴、湖州、南京等地大肆收购粮食,导致价格暴涨! 南京城由于洪承畴的努力,粮价一直没有突破三两。 不过随着徽商粮食的耗尽,南京的粮价也终于崩溃了! 南京市面上的粮食不但涨到了5两银子,而且投放的粮食很少。 沈正宗等人每天只放出少量的粮食,并且逐步提高粮价。 洪承畴则是一筹莫展,如今南直隶各府的粮仓都已经空了。 江南的粮价更是居高不下,他根本就无力筹集下一批大军的粮草。 正在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洪承畴面前。 居然是郑芝龙!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