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求追订月票) (第1/2页)
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正文卷第一百九十四章没有硝烟的战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此时欧洲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之都。 银行、债券、股票、期货这些现代金融额产物在17世纪的荷兰已经相当成熟了。 不过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华夏帝国,虽然起步比荷兰人晚了不少,但是起点高。 去年为了筹集资金,华夏发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债券,苏伊士运河债券,光是第一期就高达2亿华夏银币。 这个经济体量即便是荷兰也只能望尘莫及。 不过据说即将发行的华夏铁路债券的集资规模将高达3亿华夏银元。 陛下要修一条从京师到伊犁,然后再从伊犁到莫斯科彻底贯穿华夏东西的铁路。 华夏的第一条铁路从开原到京师已经开工了。 京师的股票交易所也正式上市了,辽东银行、东琉球公司以及马尼拉金矿、倭国矿业、辽东军工、江淮盐业、江南丝绸以及辽东玻璃成为了第一批上市的8支股票。 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股票期货都是新鲜事物。 不过李献忠很早就看出自己老三在金融方面的天赋了,所以经常给他偷偷开小灶,补习金融战的常识。 至于对欧洲人的反制,东琉球公司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由于李献忠的霸道货币政策,如今华夏银元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通用贸易货币了。 即便是在荷兰,华夏银元也是可以使用的。 但是想要击垮荷兰的金融货币体系,光有银元是不够的。 因为一旦荷兰人发现东琉球公司大规模出手干扰荷兰的金融体系,他们很可能会禁止华夏银元的流通。 所以他们手中必须要有大量的荷兰盾。 目前一华夏银元可以兑换4.3荷兰盾,汇率变动不大。 于是李兴祖决心先对汇率出手,想办法让荷兰盾贬值。 只有荷兰盾贬值了他手中的银元才能换取更多的荷兰盾。 荷兰盾虽然是纸币,但却是采取金本位制的。 荷兰人手中有多少黄金便对应发行多少纸币。 这个时代不同金银挂钩的纸币是没有任何信用的,比如曾经的“大明宝钞”。 但是东西方的金银是有兑换差的。 在欧洲1两黄金可以兑换15两白银,到了波斯地区可以兑换12两白银,华夏目前是兑换10两白银。 因为大明银贵金贱,所以之前欧洲人经常带着大量的白银去大明兑换黄金。 西班牙人几乎将墨西哥产的白银全部搬去了大明,将白银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黄金。 但是汇率是公平的,欧洲同样出现了金贵银贱的局面。 东琉球公司只要用大量的黄金在欧洲将其换成白银,同样可以赚取差价。 这些年来华夏从马尼拉以及倭国以及印度同波斯获取了大量的黄金。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让欧洲人也尝尝被套取汇率差的恶果。 所以东琉球公司有大量的黄金存放在阿姆斯特丹的总部,足有300万两之多。 此外还有更多的黄金通过商船被运到荷兰。 阿姆斯特丹的贵金属交易市场上,突然涌入了大量的黄金兑换白银。 仅仅3天的时间,阿姆斯特丹库存的1200万两白银就被人用黄金给换走了。 而且他们还在继续兑换,造成整个荷兰的白银库存被清空了。 这时白银开始上涨,很快就从原先的1兑15变成了1兑12。 但即便白银同黄金的汇率上涨到了1兑12,依旧无法挡住大量的黄金涌入市场购买白银。 在英国同法国等地涌入的1000万两白银也被兑换完之后,整个西欧的白银几乎被人换空了。 并且继续上涨到1兑10,将东西方的兑换差给抹平了。 如果荷兰人无法投入更多的白银,那么白银的汇率必将继续上涨。 华夏的银元虽然不是纯白银,但是纯度也高达88%,之前荷兰人不肯流通银元是因为李献忠坚持要将88%纯度的华夏银元当成1两白银来使用。 此刻面对即将崩盘的白银,荷兰政府只得宣布华夏银元可以直接当成白银来流通。 荷兰常年同华夏贸易自然手中也有不少银元,大量银元的投入,终于使得白银没有继续疯狂上涨。 而此时荷兰盾同华夏银元的汇率则发生了变化,由于白银疯狂上涨,导致荷兰盾开始出现贬值。 100克白银从兑换6.67克黄金,变成了兑换10克黄金,足足上涨了1/3。 随着白银的上涨,实行“金本位制”的荷兰盾,对华夏的白银货币也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 从原来的4.3比1,贬值到了5.7荷兰盾兑换1华夏银元。 而李兴祖同郑芝龙则是将手中的2000万华夏银元兑换成了1.14亿荷兰盾。 由于被换走的白银又以华夏银元的形式回到了荷兰人手中,银价开始大跌,荷兰的盾也开始上涨,恢复到了1兑4.5。 郑芝龙兴奋地说道:“若是我们这个时候将荷兰盾再兑换成华夏银元,那么就可以获利530万,荷兰人这回可赔惨了!” 李兴祖则笑着说道:“郑叔,这就准备收手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区区530万也就勉强能值回我们运送这么多黄金的运费。” 他很快就令人存入1E荷兰盾到荷兰银行。 当然了,为了避免引起荷兰人的怀疑,他令东琉球公司下属的商人以个人名义开设了几十个账号。 之后他让郑芝龙以东琉球公司在欧洲的产业作为抵押,向荷兰银行分多次贷款1.3E荷兰盾。 荷兰银行刚刚收到了大量的存款,如今能够迅速的放贷出去,他们自然是求之不得。 虽然贷款的金额巨大,但是这些东琉球公司下属的商人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荷兰人的银行并没有收不到贷款的风险。 一切手续都符合银行放款的流程。 再加上郑芝龙让几十个人分开借款,每笔贷款也就几十到几百万不等,并没有引起银行的“风控”的关注。 此时郑芝龙有些不明白,他说道:“我们存1亿,再贷款1.3亿何不直接贷款3000万,这样岂不是多支出了不少利息。” 李兴祖笑着说道:“虽然阿姆斯特阿丹银行只是减少了3000万的存款,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