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芬芳_花子赵一 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花子赵一 十二 (第2/2页)

又半分牛录5个。清军入关后续有增加。顺治十五年(1658)为206个又半分牛录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牛录1个。雍正十二年(1734),定为270个。乾隆以后因八旗生计问题,制定汉军八旗出旗为民的政策,汉军发展受到限制。乾隆五十五年(1790),减少到266个,直至清末未变。

    八旗蒙古:俗称蒙古八旗。太祖创制八旗组织时,将归附的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其余单独编为蒙古牛录。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左右二营,八年(1634)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至九年,因蒙古降众增多,乃正式编为八旗蒙古,旗色与八旗满洲相同,以后续有降附的蒙古人编入。崇德末年(1636-------1643),有蒙古牛录117个又半分牛录5个,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增加76个,雍正三年(1724)定制为204个。清末,满洲八旗内仍有蒙古牛录35个又半分牛录2个。分为驻京蒙古八旗和驻防蒙古八旗。

    八旗子弟泛指八旗人的后代,又称旗人。八旗子弟并非贵族,只是兵丁,八旗中官员子弟多为纨绔子弟。

    八旗制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

    清代八旗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

    八旗旗色的分别为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

    八旗根据组成成员亦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创建

    牛录一词最早见于《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明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赐予鹅尔古尼、老科“牛禄之爵属三百人”至少在此时已经形成了牛录制度,为后来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奠定了基础。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每300人设立一牛录厄真,牛录遂为定数,牛录额真始为官名

    努尔哈赤随后发展壮大,以五牛录为一札栏厄真,五札栏厄真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设立美凌厄真。原来的旗帜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在这四种颜色的基础上设立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种旗帜,八旗便由此产生。

    成立

    天聪二年,皇太极确立八旗制度。

    满族的民族前身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周武王与周成王时,史书上曾记载他们进献过“楛矢石始砮”。在中国以后的史书中,肃慎即被称为“挹娄”。挹娄生活的地区大致与肃慎相同,不过一部分部落已迁徙到今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部。这时挹娄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挹娄人以采猎为主,种五谷、养牲畜。到了北朝和隋唐时期,肃慎人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他们与中原王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隋炀帝曾封其首领突地稽为“辽西太守”,唐太宗封其为“右卫将军”。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渤海建国200多年,后被辽政权所灭。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分布很广,其生活地域在今黑龙江省爱辉县以东、依兰县以北、直临大海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唐玄宗时,封其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后又设黑水军、黑水府。渤海国被灭以后,黑水靺鞨向南迁移,《辽史》中契丹人称其为“女直(女真)”(《辽史》称“女真”为“女直”是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此后靺鞨这一称谓便被“女真”所取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