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一 三十五 (第3/3页)
。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汪荣宝: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蔡东藩: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事实并非如此。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骄yin日甚,以游戏为事”,“荒yin游畋,不亲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