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崩坏 (第2/3页)
> “他是国之栋梁,是大宋的肱骨之臣,没能用好他,是朕的不是,与他无关。” 这是废话,大家都知道。 但是赵桓能够这么说,还是不禁让人有些刮目相看。 赵鼎稍微动了动,又正了正身子,恢复到了之前的模样。 “所以,朕更知道这大宋,并非赵氏一族的大宋,更是诸位能臣,天下百姓的大宋。” “大宋要想恢复往日,最不可缺的便是人才,不管是朕、还是九弟在此,相信都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朕便把国士,给请到了临安来。” 说着,赵桓朝着王燮点了点头,后者心领神会,立马转身便出去。 等再回来的时候,昔日苗刘兵变时候组织勤王复辟,力主抗金,经营川陕以保东南,后因为郦琼投北而引咎辞职的前右相兼知枢密使,张浚也来了。 他是寇准之后大宋最年轻的宰相,也是当年与黄潜善一起罢免李纲的大臣,同时的,他还是力主抗金的少数派……自然了,当年被罢职,虽然知道秦桧的人品,但更担心老对手赵鼎得势,所以默认了皇帝让秦桧为相。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不能随便的用忠和jianian来评价他,如果按照刘邦之前的想法,这位应该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那种人, 有些才能,但是不多。 甚至,连底线也没有那么的高……比如在福建得知诸官被皇帝召回临安之后,张浚等了很久,最终却只等来了皇帝拜赵鼎为相的消息。 这对于这个三十出头就做过宰相,到现在也不过只是四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比皇帝贬他的职,更让他觉得受挫。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却收到了孝慈渊圣皇帝的招揽……张浚和胡铨一样,一直都是跟在赵官家的身边,对于那两位北方的皇帝,素来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而现在…… 他没有半分的犹豫,就登上了这条船,赵桓是王次翁他们唯一的希望,但对于张浚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朝着上方的皇帝行了礼,张浚来到这殿里的第一件事,便是站到了赵鼎的前头。 “真没想到,再见竟是还在临安……赵相,请问今夕……是何夕?” 赵鼎抬起眼看了看他,却并没有回答他的话。 这明显的示弱,让赵桓更是大喜,甚至整个人都有些激动了起来。 “九弟在前面北伐,后方断不可缺了差错。” “赵相劳苦功高,如今有了德远先生辅佐,倒是能为你分担许多担子。” “诸位当同心协力,共保江山社稷。” 这话肯定是会有很多人附和的,但谁也没想到,第一个答应下来的,却是赵鼎赵相爷。 他又站起了身来:“臣受陛下提携,兼任了中书门下左右仆射,但那是官家缺人,行的也是无奈之举。” “德远本就是王佐之才,他能来,臣自然也是答应的。” “哎……”赵桓已经不太分得清赵鼎是站哪边的了,此时也不想得罪他太过,只是道: “九弟的任命,自然有他的道理……德远虽有宰相之能,但还是要分个主次的,岂可能从赵相的官身上去琢磨。” “依着朕看,倒不如让他去做参知政事,这样既不亏待了德远,也不亏待了赵相。” 左右仆射是名义上的左右相,而参知政事则是实际上的副宰相,大宋三权,军权归三衙枢密院,财政权归三司户部,行政权便归了这中书省的参知政事,若是宰相不在的时候,这副宰相也是可以行使宰相权力的。 这要求已经是过分至极,只要赵鼎不答应,赵桓是没有办法的,至少现在没有办法。 除非他撕破脸,但是他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实力。 可是赵鼎连犹豫都没有,直接便道: “您圣明。” 说完,便又化作了一座老钟。 胡铨再也忍耐不住,站起了身来……他皱着眉盯着赵鼎看了好一会儿,终于是…… “嗬~忒!” 一口,朝着赵鼎啐了过去。 这实在是有些不雅,却又实在是发生得太快了一些,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胡铨看着上方的赵桓,拱了拱手,连一句话都没说,径直地,便转身走了出去。 王燮本来想拦,却被他一下给推开了: “怎的,你也想扇本官的巴掌吗?!” 这位可不是个简单的临安府尹那种官儿,是实实在在的大宋财神爷,而他刚才得罪的是当朝宰相。 只是稍微一合计,王燮便让了开去,任由他走出了这大庆殿。 这般行为,本来对上方的皇帝来说当是莫大的藐视,但兴许是在金国待得久了,赵桓竟然忍了下来。 主要是,赵鼎忍了下来。 他接过一旁内侍递来的手帕,轻轻擦去了沾在衣服上的唾沫,连半点脾气都没有。 赵桓打了个哈哈,连忙把话题岔了开去,乐声再度响起。 等一曲过罢,他才说了今天的第二件事儿: “永嘉郡王……虽然行了些不合规矩的事,但念其是仪王之子,且仪王对九弟有功,对我大宋有功,所以……” “九弟不在,那朕便做了这个主!你好歹也是赵家人,不知分寸,做了错事,削其供给用度一半,未经禀告,不许擅自离开山阴!” “尔要引以为戒,万不可再犯,知道了吗?!” 赵士程早就反应了过来,自己闹得轰轰烈烈的,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罢了。 如今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万幸,加上还保住了爵位,他哪里有不从的道理,纵使心里头千万不甘,仍旧还是应了下来。 不过也不知道这位郡王是真的蠢还是可爱,他竟然在这个时候,向皇帝提了个要求: “陛下明鉴,臣确实是做错了……父王去世后,王妃也离臣而去,这活着便少了许多牵挂。” “若是重新说上一门亲事,臣便安心回去过日子去了,陛下不召,臣便再也不来了。” 他说着,竟然还为自己添上了几分无辜,若是不知情的人见了,恐怕真以为谋反就是什么大不了的小事了。 赵桓有些气他不识抬举,又想着他说的的确又有几分道理。 办了他一点儿也不难,但办了他却是半点好处都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