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节 收编 (第3/4页)
的制度却从此没有改变过。 秦朝灭亡了,但它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却被稍稍改动后就成了汉室的制度。 在两汉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一直被后世沿用。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更是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标杆。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奉行的一直就是实用主义。 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肯定是好猫! 只要有利的事情,他们尝试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扔掉! 而在这些过程中,那些不利的东西,不断的被淘汰出去,每一个制度,每一个政策,从开始到最后终结,都会变得连让它的开创者都认不出来那是他弄出来的东西。 即使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像中国人这么爱折腾,爱尝试的民族,也并不多! 刘彻一直觉得,要是没有蒙元南下,满清入关,后世的地球,恐怕早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 刘彻把程郑婴刚安抚下去。 关中的擅权们就急了。 诚然,蜀郡那边的铁粮食和丝绸还有食盐,都是关中需要的。 但那时关中人民需要的! 不是关中商人需要的! 老实说,一些关中商人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就想守着关中这一亩三分田过日子。 外面的别进来就行了! 但外面的人偏偏在不断的进来。 这几十年来,关中的商人其实也是在不断的洗牌。 尤其是汉室天子喜欢把天下的富商豪强往关中迁徙,这些人带着巨额的财富而来,即给关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一批新的竞争者。 三十年间,整个关中不仅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就连商人的势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知道多少老牌豪门衰落,而新的势力崛起。 别的不说,两年前新君登基,那批依附老臣的商人,反应不过来的,就统统被淘汰掉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胆小的保守的自然是畏畏缩缩,拒绝一切改变,甚至想通过封闭函谷关的商道,禁止关东商人进出函谷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但是,那些雄心勃勃,愿意尝试,愿意冒险的人,就不这么想了。 在这个时候,有人连匈奴的买卖都敢做。 难道还会怕一个蜀郡? 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能赚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买卖! 凿开褒斜道,就意味着整个关中经济圈与蜀郡经济圈开始融合。 蜀郡的丝绸食盐粮食和各种‘特产’都将涌入关中。 只要抓住一个机会,获得一个时机! 那么…… 陈当时在心里紧紧的握着拳头,看着在他身边的两个擅权。 陈当时是直市的擅权。 同时还是新移民,他的父辈是在十年前从临淄被迁徙到霸陵的。 能用十年时间就成长成为一个关中举足轻重的大商人,从长安错综复杂的环境以及犬齿交错的贵族利益博弈的夹缝里,能谋夺坐稳直市擅权这个位子,这说明,陈当时不管是胆识也好,还是魄力也罢,他都远远的超越了他的同龄人。 这些年来,陈当时一直在直市等待着机会。 等待着一个两年前新君登基,关中商贾势力洗牌的机会。 当年,他就是靠着新君登基的机会,挤走了前任,坐上直市擅权,从而获取了参与关中博弈的机会。 半年前,还是皇子的刘德入主直市,就让他看到了这样的机会。 是以,在直市之中,他一直都跟那时候还只是皇子亲信的张汤保持密切配合,同时也了解到了皇子刘德是个值得投资的好对象。 正是在他的配合和游说下,整个直市所有商人都全力配合张汤的管制。 奈何,张汤身边有了一个田甲,他无缝可插,只在张汤面前混了个脸熟。 但这一次,已经是太子,还改名刘彻的那个曾经的皇子,召集他到上林苑,就让他看到了机会。 一个挤垮以前的老势力,上位成为关中大商人的机会! 因为,陈当时非常清楚,也很了解关中的商人生态。 与其说,关中的商人是靠做买卖盈利,倒不如说,关中的商人是靠着自己抱着的大腿发财的! 所有关中的商人,其实都是寄生在长安的寄生虫。
长安的及其周围猬集的百万人口,才是商人们的中心。 其他六十多个县的一切商人都是为了长安而存在的。 但偏偏汉室有个少府,天子可以cao控少府,用少府储备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瞬间完成对长安物价的调控。 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关中商人,其实正常盈利手段少的可怜。 想跟关东一样,通过囤积商品,制造物价的拨动,根本不行。 就以陈当时掌握的直市为例,柳条的编织品要是太贵的话,少府闻到血腥味,立刻就能投放数万甚至十数万的编织品。 分分钟就能把商人们的图谋搞破产。 所以,想赚钱,就得买通官府,让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如此,还不能做的太过了。 于是,长安的商人,大多数都开始经营子钱买卖了。 通过放高利贷来获取高额利润。 而想放高利贷,没有官府背景,没有一个厚实的大腿,怎么能保证一定能收回本息? 因而,所有的关中商人的上位与衰落,几乎都是同样的原因。 他们的大腿在政治上的起伏,关系着他们的风光和地位。 有那个大腿能比现在的太子,将来的天子还要粗的? 最起码,陈当时找不到第二个这么粗这么大的大腿了! 于是,刘彻话音刚落,陈当时立刻就高兴的拜道:“开凿褒斜道?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情!关中与蜀郡百姓,期盼许久了!小民听闻此事,真是激动万分,一时失态,恳请殿下赎罪!” 刘彻微笑着看过去。满脸亲切的道:“孤也与先生同样高兴!” “对了,敢问先生名讳?”刘彻笑着问道,对于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刘彻还是觉得有必要给些奖赏的。 “小民贱名不足入殿下之耳,倘若殿下不嫌污秽……”陈当时特别高兴的叩首,能得到太子的关注,对他来说,就等于是一个成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