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二节 教育列侯 (第1/2页)
于是大家伙把视线集中在了少府令岑迈身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位少府令,现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凌烟阁’的筹备事宜中。 整个少府的日常工作,交给了下面的少府监。 但少府监显然不够格参与这样重要的会议。 于是,大家就只能让这位在实际上已经去职,就等着交割政务给新少府的岑迈出来负责了。 岑迈,却是不急不慢的站出来,接受命令。 “臣迈奉诏,不敢有违!”岑迈叩首接命,让无数人惊掉了下巴。 在汉室,接受了命令,就必须完成。 完不成,就等着掉脑袋吧! 岑迈敢接诏书,这就说明,少府的库存里,起码有个百万石盐,几百万斤铁的储备。 没有这个底气,少府绝不敢接受这样的命令。 倒是丞相周亚夫与太仆袁盎还有大将军窦婴等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周亚夫是想到了去年他在上林苑见到的那些高炉。 那些一日炼铁上千斤的怪兽,要是全力运作,不计成本和损耗,区区百万斤铁,不是难题。 更何况,现在,张汤已经在南阳郡扎根下来。 那么,那个天子所说的年产生铁数百万斤的炼铁基地,也应该开始建设了。 因此,少府现在已经不需要特别储备生铁来应付突发事件了。 要知道。在去年,少府的开支,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万钱。几乎与去年汉室军费相差无几。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有个百八十万斤生铁储备,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何况,还有蜀郡的两位外戚,程郑氏和卓氏的全力配合和帮忙。 只是,盐的问题,让周亚夫百思不得其解。 五十万石盐。恐怕,整个少府去年。全年在各地盐池的产出,也不过如此了。 而少府产出的盐,是要供应两宫,军队和各官署的。 向来不外卖。 周亚夫很好奇。少府到底要用什么办法,玩什么法术,变出五十万石盐来。 因此,周亚夫不免好奇的问道:“敢问陛下,盐铁,从何而来?” 其他人也纷纷伸长了脖子,等待回答。 自从盐铁官营在关中实施以来,大量的平价盐铁,开始充斥市场。 大农令下的盐铁衙门。在长安九市之中的五个,开设了盐铁售卖基地,每隔三天一次。无限制的敞开向市场供应。 一石盐的价格在五百到七百钱左右,一斤铁的价格,在十钱左右。 这大大低于市场价。 盐铁衙门成立数月,弊端大家暂时没看到。 好处,却是人人都尝到了。 每逢盐铁售卖之日,长安的列侯勋臣。各个衙门的巨头,以及关中的各大豪族。都派了自己的家人,奴仆,运着一车车的铜钱,甚至直接拿着黄金,在各个售卖点蹲点。 盐铁衙门供应的平价盐铁,就这样,被各个家族、势力和利益集团,用着这样光明正大的手段,一口气全吃了下去。 普通百姓想要买到平价盐铁,几乎是做梦! 这些人买了盐铁后,通常加价三到五成,转手就能卖给百姓。 一个个都是赚的盘满钵满。 甚至有些聪明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城的盐铁不好卖了。 他们就运去关中其他县,加价一倍,照样赚的满嘴流油。 最近这段时间,做这个倒卖生意,赚的最多的列侯,甚至赚取了超过了他的封国租税的财富。 真是让人羡煞! 于是,盐铁官营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 在列侯和官僚们看来。 这盐铁官营,简直就成了天子给大家派发福利的政策。 自己只要趟在家里,派个奴仆,带着钱,蹲点,就能获取前所未有的利益。 这比冒着犯法的风险,去盘剥、欺压农民,贪污受贿,来钱更快,甚至比长安城里的子钱买卖的来钱速度还要快。 毕竟,子钱买卖,还存在本钱无法收回的风险。 但这个买卖,却是只要用着自己的名头和社会地位,就可以平白获得好处。 甚至有些没节cao的家伙,买了盐,回家自己掺土、掺泥,然后照样能卖出去!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知道了这么个发财的路子。 于是,发财的途径,就变窄了。 特别是,当窦氏和陈家、薄家也下场的时候,大量不够分量的人,被驱逐出了这个市场. 基本上,现在不是朝臣,连进去分杯羹的机会也没有。 甚至就是列侯,也挤不进这条食物链了。 汉室列侯,现在还有名有姓有封国食邑的,差不多有百五十人。 而在长安常住的,几乎占到了列侯总数量的一半。 自然,在长安,列侯这个名词,是会贬值的。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列侯阶级,却拥有着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大量财富。 中国的地主和贵族,向来,都很喜欢积蓄。 像明朝,大量的白银,就被地主老财们藏在自己的地窖里等着发霉。 而汉代的列侯阶级,则储存了海量的黄金。 这些黄金,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会随着这些列侯,深埋地下。 另外,作为列侯,他们还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各自的封国,土皇帝一样,有着超然地位的列侯家族,几乎就是当地的霸主。 他们的粮仓里。同样储存了大量的谷物。 通常情况下,这些家伙是宁肯自己家的仓库发霉,也不愿意将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的。 而关中实施了粮食保护价后。这些列侯们,就再也没有从自己的封国里运粮来长安了。 关中的粮价已经无利可图,精明的列侯们当然会选择将自己的粮食存在封国的仓库里,甚至,有些更聪明的家伙,选择将自己封国的奴婢和家臣家眷,也带到长安来吃便宜的粮食。 可这样子做。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列侯们肯定不愿意自己的粮食被贱卖,而运粮到关中。又无利可图,那么,这些粮食,就只能在家里发霉。 粮食不像黄金。随便丢个地方藏起来就好。 粮食会腐烂,会发霉,会变质,长期储存,更要成本。 而假如卖不出去,就只能白白丢掉,甚至还要搭上不菲的管理成本。 在以前,列侯们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封国的仓库里。大量的粮食发霉变质。 别说是他们了,朝廷的官仓里,这样的情况。最近这些年,也不断发生——甚至连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 这样的情况不断持续,很多列侯,心里面其实都是焦急的。 每天看着自己的粮食不断腐烂,这样的心情,就跟后世资本家。把牛奶和咖啡倒到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