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二十六章 自立门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自立门户 (第2/2页)

/br>    地方官担心激起民变,促使两属地百姓投契丹,多以安抚为主,对马、粮、械之外的走私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属地的百姓生活有了较大盈余,不再去计较各种歧视措施。

    但当榷场关停时,生计立刻艰难,民怨沸腾,暗潮汹涌。

    家家都有刀箭,地方官又能怎么办?惟有将两属地百姓往定州迁移。

    这样以来,谈何戍边?两属地岂不是成了契丹自留地?

    何承矩当初即以“何不徒民于黄河南岸而安”怒怼李沆等人。

    “缘边诸州情形相仿,但无雄州两属地严峻。”刘纬小结。

    “于我有裨益,契丹焉能不获资助?会不会也在暗自庆幸?”赵恒从来没想过缘边百姓私渡如此猖獗,顾虑重重,心事重重。

    “请陛下以武州试点,榷禁之物暂且从故,但不禁经史教化之书,凡我皇宋百姓学得,契丹百姓为何学不得?不正是明是非、明夷夏之防的大好时机?”刘纬道。

    “学成报契丹?”赵恒哭笑不得。

    “经史之中,只有中国!”刘纬一字一顿,“用我钱,着我衣,尊我礼,向我俗,习我语,学我文,五十年如一日,哪里还有契丹?一旦盟誓遭弃,我军挥师北上,凡兵锋所指,即民心所向,先帝覆辙又有何惧?何愁华夏不能一统?”

    “契丹建国百年,英才辈出,岂能任我施为?”赵恒问。

    “武州驻军数量被契丹限制在一千以内,陛下何不再减五百?改武州榷场为半官方私渡之地,凡两国榷禁之物,明禁暗许,任百姓私下行事,即便契丹识破,又能怎样?斩子民泄愤?”刘纬早有应对之法。

    “如此以来,他州榷场怎肯善罢甘休,河北河东缘边岂不是遍地漏洞供人钻营?”赵恒又道。

    刘纬有备而来,仍有腹案。

    君臣一问一答,直至丑时中。

    赵恒匆匆回宫备战早朝,留下一句“待何承矩来朝再论”。

    刘纬还能睡上一个时辰,被安排在东耳房,就一张软榻,李宗谔那张脸拉得驴长驴长……

    刘纬更想去跟内侍挤一挤,至少自由自在,但深更半夜的,乱走可能会出人命,勉勉强强和衣而卧,劳累来袭,很快就不省人事。

    李宗谔煎熬大半夜,矜持仅维系片刻,便也躺了上去,却又被一只在胸前揉捏的怪手摸醒,脑子里忽然闪出“奶郎君”三字,尖叫一声,夺门而去。

    刘纬在河北走了一遭,什么都见识过了,还是一日三惊。

    宋太初去相,罢为昭义军节度使,判泽州。

    李继和当面告知,焦守节虽许悔约,却不愿与李昭亮结亲。

    马翰去年满头花白,今又一头乌黑。

    京师气氛因河北之危暂解而分外宜人,天子尚且以委屈求全?怎能不知足?

    岁赐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并未动摇人心,因为河北、河东每年秋防之费都不止这个数。

    京畿父老掐指一算,不仅来年负担能少上一半,且无跋山涉水的运粮之危。

    赵恒声望直线上升,已是登基以来巅峰。

    盛世祥瑞,应时而来。

    有刘纬少年天成在先,各地纷纷效仿宋太初举神童。

    赵昌言拔得头筹,举大名府十二岁童子姜盖。

    直史馆张知白巡视江南,访得十四岁少年晏殊。

    赵恒御崇政殿亲试。

    姜盖贵在广,试诗六首。

    晏殊贵在专,试诗一、赋一。

    两人差距明显。

    赵恒有意赐晏殊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赐姜盖同学究出身。

    历来童子诗,皆是天子宰臣双试。

    寇准却对姜盖另眼相看。

    赵恒以为自己看走了眼,遂召晏殊、姜盖再试。

    晏殊作诗、赋、论各一。

    姜盖难以为继。

    寇准早就因丁谓入主三司憋了一肚子气,直言南人不可重用,而大名府于社稷有功,理应褒奖,激励人心。

    还是任人唯亲那一套,无视基本面。

    赵恒忍无可忍:“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钦若出镇大名,不也有功于社稷?卿为何屡屡无故诘难?”

    寇准拂袖而去,赵恒不改初衷。

    君臣箭弩拔张之际,刘纬突然跳出来搅局,陪宋太初荣归故里当日,上疏请斩王超、以祭河北无辜军民。

    朝野哗然,群情激奋。

    赵恒的第一反应是救人,不是救王超,而是命直史馆陈彭年检视晏殊日常所学,不得与匪类(马翰之流)交往。

    五月初五,刘纬自晋城归,再上第二疏,打击面扩大,请斩王超、傅潜、桑赞,以祭河北枉死军民在天之灵。

    五月初八,河北特奏名进士范昭、张存等五十余人赴嘉善坊刘宅拜访。

    是日深夜,王超自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