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十六章 风云际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风云际会 (第1/2页)

    变法,于中国历史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何为变法?

    并非改朝换代那种天翻地覆。

    而是在国家现有行政、官僚体系之下,对国家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调整。

    这就意味着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受损,压力可想而知。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的变法革新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刻。

    大名鼎鼎的戊戌变法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夸夸其谈,主谋康有为、梁启超的出逃,令变法更像是一场失败的政变,若非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死的悲壮,所谓的戊戌变法只是一个笑话。

    商鞅变法为秦一统中国打下无比坚实的基础,但商鞅车裂而死。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有章惇、蔡京接力完成。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先成后废,埋下明朝灭亡的种子。

    雍正改良“一条鞭法”为“摊丁入亩”,并干了张居正想干而又不敢干的事: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后又因阻力太大遭乾隆废除。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之变,是中国历史最成功的变法。

    清亡于列强而非内乱,是因为雍正敢为天下先,一举革除中国两千年之弊,亦是中国人口数量以亿计之根本。

    这对汉民族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讽刺。

    ……

    刘纬这一世,对内只想把“摊丁入亩”落实,从劝农垦荒开始最合适不过。

    自古以来,变法皆是由上往下推动,主事者毁誉参半,甚至粉身碎骨。

    为什么不能由下往上推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地方示范效应外溢,文武百官能视而不见?

    ……

    欧阳晔知情识趣的携从子欧阳修来见。

    刘纬客套几句,便拉着自称童子的欧阳修嘘寒问暖,待其拘谨稍去,循循善诱:“昨日在西墙下写什么?”

    欧阳修跟一根豆芽似的半僵在刘纬膝前,可怜兮兮道:“是少卿所作《三字经》”

    刘纬笑问:“愿不愿意随我读书?”

    “童……学生愿意。”欧阳修显然已得长辈嘱咐,一个劲的点头,却又红着眼道,“随少卿读书要去京师吗?”

    刘纬又问:“不想去?”

    欧阳修无视欧阳晔一头冷汗,泣不成声:“想……可我舍不得我娘……”

    刘纬笑了:“你娘也得去京师,不然谁出束脩?京师有座光教院,是女学所在,你娘教书育人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供你健康长大、娶妻生子。”

    欧阳晔在一旁干着急:“快快见礼!”

    “回京再行拜师礼。”刘纬把欧阳修塞给刘慈,“去和小师弟培养培养感情,为父有事请教欧阳推官。”

    是请教,也是考校。

    调欧阳晔到京师任职很简单,关键是放在哪个位置上。

    ……

    刘纬并未按照劝农使巡按京西路惯例、一州一州往下走,而是先奔偏远的襄、随州,然后再奔颍、邓、唐、汝等州,一去一回,刚好能在东京过年。

    选择随州为丁役改革突破口,是因为历任随州知州多多少少都会有点问题,不怕犯错,上进心强,敢于挑战世俗价值观……

    果不其然,江姓知州意动。

    刘纬也就在随州住了下来,实时实地商讨细则,有意垦荒的百姓也是与会者。

    两名劝农副使则奔赴颍、邓、唐、汝州等地受状。

    江姓知州虽然意动,却没敢将身家全押上,细则初定便急递京师,以探口风。

    赵恒看得头皮发麻。

    若将开垦荒田的六丁之户徭役减半,就与官户相差无几。

    十年期满,六丁之户及其繁衍丁口又该如何安置?复其徭役会不会激起民变?

    如若照旧,余地日少,生齿日众,田不敷授,不为流民,便为刁民……

    赵恒越看越心惊。

    细则中的垦荒数量、田地等级与户丁数量严格对应,上、下限制鲜明,不断重复一夫之田等字眼,有些地方还将“夫”错写为“丁”。

    谬误?

    赵恒不相信!

    夫田一词多指“记口授田”之制中的一夫制理四十亩,源于北魏孝帝太和元年三的一封诏书:去年疫死太半,今东作既兴,须肄业。有者加勤于常岁,者倍佣于余年。夫制理四亩,中男亩。令有余,地有遗利。

    自此,“记口授田”之制逐渐演变,隋唐沿用,直至“两税法”诞生。

    “记口授田”之下的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

    “两税法”之下的租税徭役则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这也是终宋一朝不立田制的原因所在,与其重蹈前朝田制覆辙,不如以“两税法”将就,且行且改。

    刘纬改一夫之田为一“丁”之田,其实是在否定“记口授田”和“两税法”,同时动摇唐宋两朝根本。

    赵恒没敢往深处想,就已怒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