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风云变幻 (第1/2页)
宋初,知州、通判并无明确职务分工。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事的裁决,必须知州、通判签议联署,方能下发执行。 知州有训诫、督导部属的权利,通判则可刺举部属cao守、职事修废等不虞不当之处。 史上,直到哲宗赵煦登基,才结束这种地方官僚无首长的混乱状况,明确知州为帅臣、其将下公事不许通判同管。 但那是七十年之后的事。 如今,满朝文武百官都等着看泉州笑话。 钱昆乃吴越王钱倧长子、翰林学士钱易胞兄,出身高贵,淳化二年登进士科,仕十五载,步步艰辛,年逾五十。 刘纬呢? 起于微末,以神童试入仕。 年仅二十一,却已为官十二载,一度咬的向敏中不能回朝,连累贺契丹正旦副使李余懿闲置将近一年,却能独善其身。 换谁做通判都是摆设! 除非把知州换了! 通判是什么? 是祖制! 赵匡胤为惩五代藩镇之弊,收武夫军权,以文人统之。 但文人治理地方,一样有坐大嫌疑,遂于府、州、郡、军置通判分知州权柄。 纵观大宋十八路,县村之外,从无一言堂。 文武百官不仅想看笑话,还想以泉州为故事。 如果赵恒对钱昆的委屈视而不见,大可援引为通判一职惯例…… 近在咫尺的陈靖、任晓也为钱昆捏了一把汗。 其实,钱昆已经有心理准备,让干什么干什么,不让干就歇着,特意新纳一房小妾,免得闲出毛病来。 但刘纬在接风宴上却当着陈靖、任晓、诸曹官、幕职官、势家大族的面表态:“泉州百废待兴,不可能因循守旧,阵痛在所难免,还望诸位海涵。请钱通判署理州事,我的重心会放在市舶司新置上。” 次日清晨。 泉州城东二十余里外的临江里后渚港接踵摩肩,到处都是喜形于色的欢声笑语,不断有海商、蕃客感叹“不虚此行”。 陈靖之所以选择后渚港作为出海船只待检地,是因为后渚港距泉州湾三十里,船只长时间滞留不影响湾口进出,虽处于半开发状态,却是上佳避风锚地。 刘纬天没亮就出了泉州城,拉着陈靖、任晓和林宪杰在内的泉州下辖晋江、清溪等七县知县乘船莅临后渚港,对陈靖的选址眼光赞不绝口。 后渚港的剧变也令陈靖、泉州士绅大吃一惊,等待出海的三十七艘大小海船均已完成通检,并已出具官券、公凭,只差扬帆起航。 然而,海运倚仗季风,春夏之交多向南,秋冬之际多向北,也有熟悉水文的舵手抢风行船,以“之”字抵达目的地。 泉州市舶司开埠时间恰到好处。 福建海商不走寻常路,专走登州、莱州、高丽、新罗这条北线,甚至假冒高丽人与契丹贸易,或者东渡日本,多是六七月启程。 可是,北上贸易并不合法,包括日本在内,与宋均无官方往来,处罚措施相当严厉。 “不请公据而擅乘船自海道入界河及往高丽、新罗、登州、莱州界者徒二年、五百里编管,往北界者加二等、配一千里。许人告捕,给船物半价充赏,其余在船人虽非船物主,并杖八十。不请公据而未行者,徒一年,邻州编管,赏减擅行之半,保人并减犯人三等。” 所以,福建路海商多在从事违法贸易,无须出海官券(相当于自首),无须点检违禁货物,无须抽解、博买,并带动两浙海商效仿行事,逼得坐拥金山的明州市舶司两立一废、苟延残喘…… 有宋一代,商人出海往外蕃贸易者,必须先诣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其货物。 纲首户籍所在不一定与市舶司港口同处一地,请给官券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一月,长则一年。 需要在两地来回奔波,如实向本州上报船只、艄工、杂事、水手及所载货物种类数量,并以势家三人作保。由所在州府核验之后,再赴市舶司薄抄留底、请给官券。 市舶司给券、给杖、给印才算承认纲首出海权利,并赋予纲首在海上国家行使主权的重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