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走海入漕 (第2/2页)
气话,言归正传,“林仁福他们不识抬举啊,是想赶我们回京,换一拨人?都是陈靖这些人惯的。” 刘纬道:“如果是水到渠成,谁不想出政绩?轮得到我们来回奔波?百废待兴时翻脸,不比百废俱兴时再翻脸来的痛快?” 李余懿问:“他们翻脸,岂不是事倍功半?” 刘纬道:“泉州市舶司一定得在泉州?福州不行?深港而已,东南沿海不下十处,无非是图现有舶司之利,不用劳民伤财。” …… 林殆庶亲迎至莆田最南端的湄洲屿,领着老艄公登上座船。 刘纬却要下船,没头没脑的问:“湄洲屿是不是有座庙?” 林殆庶支支吾吾道:“渔民所立野祠,下官年初到任,没来得及整治。” 刘纬来了兴致:“千万别,去拜拜!” 林殆庶摸不着头脑,眼前这位不是一直在把僧人往西域送吗?泉州僧人都没能幸免,去野祠拜拜? 李四娘慵懒回应:“姑奶奶不是有身子了吗?不去……” 林殆庶千算万算也没能想到这一出,呛的鼻涕都出来了,还是没能忍住笑。 年初,荣王赵元俨有意娶刘娇为妻,刚露口风,《皇宋日报》便增发特刊,白纸朱字,触目惊心:姑奶奶年方十八,貌美如花,才冠都下,兄为当朝祥瑞,嫂为将门虎女,名为昔日武帝之藏。今携妆奁百万缗,诚聘一良人入赘,侍我如母,敬我如宾,待我如一,从我如君…… 刘娇之名传遍大江南北,赵元俨的美梦变成噩梦,“姑奶奶”遂为女子不平之称。 每三日一封的家书只字未提,刘纬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别说鞭长莫及,就是身在京师,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
刘纬唾面自干:“我的小姑奶奶,庙里供的是龙女,保佑母子平安、出入平安。” “那拜拜,得让娇娇也来。”李四娘没心没肺的拉着焦嫮边走边咬耳,“去求求龙女吧,跟我做个伴。” 林殆庶以下的兴化军来迎大生好感,轻松许多,踏实许多,发自内心的簇拥刘纬一行人拜龙女庙。 湄洲屿所供龙女是当世巫医林默,乐于助人,熟习水性,能辩天文气象,逝于雍熙四年,即后世妈祖,是中国最为成功的民间信仰。 草创之初的龙女庙是出海、回舶的许愿、还愿之所,简洁、简陋,但有供人规避风雨之处。 刘纬携家眷毕恭毕敬的上了三炷香,添了十两银的香油钱,并对林殆感慨:“我这一生拜过不少神佛,添香油钱是第一次。” 林殆庶以为刘纬是在拉拢莆田士绅,满头大汗道:“太过寒酸,下官会发动信众修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纬颇有深意的敲打,“大中祥符二年,泉州起了座胡寺,名圣友,林知军可曾去过?为什么不能是圣女寺?” 林殆庶暂时猜不透刘纬用意,实话实话,“下官曾经路过,不曾入内。” 刘纬又问:“龙女家人在莆田?” 林殆庶很明显的一错愕,斟酌道:“请刘学士莅临,是因为兴化父老有不情之请,放罪书的范围能否扩大?” 刘纬神情不改:“东丹?契丹?还是两者皆有?” 林殆庶模棱两可:“与北地贸易多是赊欠,陈洪进献《纳地表》之前并未禁止与北地贸易,想停也停不下来。” 刘纬道:“北地不能和高丽比,仅是放罪书不足以惩前毖后。” 林殆庶干脆利落:“提心吊胆一辈子,谁不想上岸?请学士赐教。” 刘纬道:“一年一趟,太闲,容易生事,给他们找个营生,泉州市舶司今后四年财赋递解由他们担当,今年先从泉州到海州,明年再走淮南漕运。” …… 七月十日,三大两小五艘海船由莆田港北上,重达六十吨的二十万缗铜钱只是捎带。 是夜,刘纬书就奏疏一封,准备拿林仁福等泉州海商开刀。 “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军濒滨海之民往往自行造船,便于兴贩牟利,以族、乡、姻亲党之,呼啸外海,称雄一时,并私朝高丽、东丹。 禁之,其入江海为盗,荼毒客船、舶客。 不禁,其取国家之利,而不尽子民之责。 沿海巡检非但不能治,反而阿附行事。 何故?皆为利之所趋也。 海利之厚,可由伪闽王延曦因设市舶司遭弑一事管窥。 其利、其长均能以国计替之。 和其船,经沿海直达海州、沧州,一年可发两运,无转运之费,由沿途百姓自市之井供其用度。 此利于国计而言,诚非小补,二十年之内,定是国入十之二三。 为防朱文进、林仁翰倒行逆施之举重演,请陛下许臣便于行事。 不为平叛,民无反心,但使其明白,国家可抚之、宽之,亦可剿之、绝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