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三十七章 千古师表 (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千古师表 (十六) (第1/2页)

    冯拯怎么都没想到,六十过半竟能主持一回献俘礼,再加上延州之战铺垫,他已经彻底走出赵普留下来的阴影。

    赵普私德有亏。

    他冯拯虽不是清廉如水,但一直有寇准盯着,在大是大非上面绝不含糊。

    赵普力主以李继捧制李继迁,致西北局势万劫不复。

    他冯拯坚守延州,力挫拓跋德明,是平夏之役最为关键的一战。

    三度拜相的吕蒙正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赵普影响,先受赵光义猜忌,再遭赵恒疏远。

    他冯拯硬是从赵普家生子一步一步蜕变为人,风格迥异,理念迥异。

    冯拯呆坐在中书西厅,沉浸于暮色之中。

    是什么时候决定摆脱赵普影响?

    冯拯用力一拍额头。

    淳化二年!

    在赵普的暗示下,与宋沆、黄裳、王世则、洪湛请立赵元僖为太子。

    左正言、三司度支判官宋沆不仅是吕蒙正妻族,亦受吕蒙正提拔。

    其时,赵普遭罢出外。

    宋沆等人请立太子之举,更像是相权对君权的反击。

    赵光义怒不可遏,训赵元僖,黜其阿附。

    于是,时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吏部尚书,受赵普青睐的朝臣尽数出外……

    寇准崛起,一边打压赵普势力,一边培植亲信,身为赵普家生子的冯拯首当其冲。

    冯拯痛定思痛,从此专事君权,并借用寇准赋予的不公发起绝地反击,劾寇准擅权、除官不当……

    赵光义深以为然,罢寇准出外,并诫宰执:“前代中书用堂牒,权臣假此为威福。太祖以堂帖重于敕命,削之。复用札子,何异堂帖?今后大事降敕,札须奏裁方可施行。”

    君权扩张,相权退守。

    冯拯并不担心朝野非议。

    因为寇准也有拥立赵元僖之心,并深度介入赵元佐之废。

    冯拯曾经二十年如一日的以为,劾寇准是他交给君权的投名状,亦是其晋升之资。

    然而,天禧五年自银川归来的刘纬却给了世人一记棒喝,举四十万大军之力协定储位顺序。

    赵恒将弹劾奏疏全部留中不发,不予置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无视即是默许。

    冯拯内心深处隐隐有种不安,但又不敢继续往下想。

    直到刘纬三拒楚王府邀约,并在赵允升上奏赵元佐三日不食之后,说了句风凉话:人不食,半月登仙。人不饮,七日登仙。

    赵元佐真就开始绝饮。

    赵恒遂诏刘纬探疾,但刘纬拒不奉诏。

    冯拯很纳闷,把赵允升推至序列三,于赵元佐一脉而言,恩同再造,有什么是不能见的?

    可刘纬又命侍妾洪澄及其弟洪澈赴楚王府探疾,赵元佐因此痊愈。

    冯拯忽然忆起有并伏合请之谊的洪湛……

    在弹劾寇准擅权时给予莫大支持、并左右赵光义决定的岭南东路转运使康戬……

    还有赵元僖的诡异死因及其谥号的追与废……

    还有赵元杰的暴卒……

    还有赵元份的惊悸而亡……

    还有寇准每入中书必见厄运的定律,先遭狂人迎马首呼万岁,后遭申宗古诣登闻鼓院告谋反……

    还有假满子路之名、困居刘纬宅的文承琮……

    原来,朝野之间一直有道阴影无处不在……

    冯拯大悟彻悟:刘纬的桀骜跋扈不是在逼宫,而是在求去,所以丁谓心安理得的去永安督陵建……

    冯拯没了再登昭文相之位的壮志雄心,也不愿去深究刘纬急流勇退的原因,更不愿步寇准恋栈不去之后尘。

    他总结毕生得失,带着几分伤感挥毫泼墨:先帝勤守天下、泽被苍生、平定四夷,皇太后临朝清明,陛下袭三圣之祚……

    亲随忽至门外作揖:“相公,王参政请见。”

    冯拯很清楚王曾来意,头也不抬的道:“请他在都堂待茶。”

    王曾不告而来:“请相公拨冗一见。”

    冯拯脸色骤沉,神情不善。

    中书之内有些不成文的规矩,譬如宰执议事至都堂、本厅议事不闭等等,又以两两私会为大忌。

    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