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风向 (第2/2页)
身边的绿叶。虽然没提高多少知名度,但在观众眼里,也算小熟。 他在电视剧圈里,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他真正的主场,是电影。 《小武》《苏州河》《鬼子来了》《诗意的年代》《站台》《十七岁的单车》《安阳婴儿》《蓝宇》《盲井》。甚至说,从97年开始到现在,他一个人几乎贯穿了中国的独*立电影史。 …… 元蕾写的很有技巧,她不单单是讲褚青葛尤夏宇梁朝韦这四位影*帝的前世今生,她将整个时代背景,中国电影的变革发展和困惑,通通加了进去。还不让你觉得是在挑事,只是陈述事实。 就如杨晓培的评语:大方向没问题。 刘小勇一直站在报刊亭旁边,看完了这篇大稿,冷风哗啦啦的吹,却吹的他心头火热。几乎小跑着回到家,顾不得吃饭,直接开机,一头扎进平时灌水的bbs里。 自上次的大争论后,他就变成了褚青的铁粉,本想跟小伙伴们分享,谁知页面刚打开,见那论坛早被刷屏了。 多数人是热血冲头,搁哪儿大呼小叫:“衣锦还乡,载誉归来,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家老大了!” 下面则是丧心病狂的跟帖回复。 还有一部分在调侃南都:“你丫就是业界良心啊!等会下楼买一份来垫桌脚。” 仅有少数人保持理智的分析:“不应该啊,我亲戚就在电影局工作,没听到任何风声,为何南都就有底气开战了?” “高层斗争呗,不是我们能揣摩的。”
“没错没错!此事必有蹊跷!” …… 刘小勇看了半天,没找出一条有用的,合计片刻,便给一位在报社工作的哥们发信息询问。 结果那哥们也处于惊呆中,甭说他,全国纸媒都在用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瞄向南都:羡慕人家对时机把握的准确,嫉妒人家的背景强硬,恨自家主编没有这等魄力。 南都当然不是那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杰作风,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规则之内,找到那一条擦边线,让你恶恶心心,偏偏又不能理直气壮的反驳——这也是南方*系的乐趣之一。 去年开大会,不是说要把文化产业纳入宏观调控么? 今年初开要振兴电影工业,开放市场么? 那么问题就来了:褚青拿下了银熊,直接刷到了三大展的影*帝级别,是华语电影史绕不过去,也是绝对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它有资格发飙,别家报纸自然不会跟着犯傻,纷纷沉默以对。一时间,国内媒体圈的气氛变得极为微妙。 南都成功的以一种前行者的形象慷慨赴难,而其他同行也乐得有人冒头试探,以便获取最正确的舆论路线。 环境始终在变,任何行业必须得跟上政策形势。所谓胆大的吃rou,胆小的喝汤,没胆子的,连渣都捡不着。 纸媒有顾忌,网络可不吊,针对自己的法律还没完善呢,谁特么来管?大不了**,检查都不用写。 那些门户网站就像逮着rou的蚊子,吸饱了一口血,噗的一声,喷得天女散花。他们更聪明,不讨论政治,不讨论制度,只把触手张开,就死死搂住了娱乐圈。 所以,第二天,也就是2月18日。 网友们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其中最惹眼的,便是那一溜有名有号的明星采访: 葛尤:“我觉得我们这十几亿观众都看懂了我们的电影,那就挺好。电影界有些人是愿意拍片给西方人看,那是你愿意干那活儿,我就干我这活儿。当然,从演员本身来讲,小褚是我特喜欢的一位,希望有机会能搭搭手。” 夏宇:“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国男团,这下齐活了!” 姜闻:“苦尽甘来!” 周逊:“呃,他是我非常,非常欣赏的一位演员,对,一直都是。” 王瞳:“他为了这部戏付出了很多,以后要注意身体,别太累着了。” 楼烨:“他是能让我心脏跳动的那种演员,特别想再次合作。” 刘德桦:“青仔很有天赋,而且一直很努力,我祝贺他!” 刘晔:“牛掰!” …… 这次跟去年大争论的禁闭环境不同,有点智商的都能看出来,现在风向变了。 总之,2003年的2月,褚青再次搅开了这锅水,网络沸腾,纸媒无声,路人瞧热闹,都等着官方的反应。(未完待续。。)u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