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军_第二节军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军衔 (第2/3页)

元帅,对全军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胡宗玉这样写道。

    根据主要将领们的意见。国防部及总参谋部最终确定的军衔制为六级十七档,取消了原方案中大元帅与一级上将两种军衔,但增加了准将一级。

    龙谦回京后的第三天召集了一个主题为军衔制的高级别会议,除了国防部、总参谋部这两个军政军令系统的主要首脑外。政府、议会、海军、联勤总部及卫戍区的主要首脑都参加了,军衔评定小组的成员自然也参加了会议。王明远在通报意见征集后,最后通报了军衔制的设置、评定及授予系列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设置军衔序列是最简单的,评定则复杂的多。解决了序列设定后,王明远牵头的工作小组已经拿出了军衔评定的实施细致,以现有职务为基准,同时参考军龄和战功两个因素。会议的重点是讨论评定细则。

    在讨论开始前。龙谦就实行军衔制讲了话,他在阐述了实施军衔制的意义后,讲了四点意见。

    第一,他对军衔工作小组一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你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得我们可以坐在这里讨论确定了。我建议明远对于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进行专项嘉奖,并给与现金奖励。”

    第二,自己绝不出任大元帅一职,“这个,绝对不要再说了,我知道大部分老战友的心情,但情况变了,我们即将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废除终身制是其主要特点,军队要适应这个变化。所以,军衔制中不设大元帅一级了。这个军衔,我不要,以后也不会有人要了。”

    第三,活着的,不授元帅。在座的很多将帅为新中华的诞生立下了大功,注定是要写入历史的!西沽对八国联军的血战,白岭支队在黑沟台、沈旦堡的战功,时俊、延冰指挥的德州战役,大寿、熊勋、范德平、盛光等人指挥的锦州战役,封国柱等人指挥的长沙、汀泗战役,王明远平定东南,蓝心治、吴念向西南及西北的进军,奠定了蒙山军全国胜利基础。而司徒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优秀的总参谋长啊。还有宋晋国、连树鹏等后勤战线的元勋们,一样是功勋卓著。授他们元帅该不该呢?完全应该,开国元勋嘛。但是,我还是不主张授他们元帅军衔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夺取政权的胜利其实很渺小,后面的大仗、恶仗还很多!你们要相信,当十年后,二十年三十年后,再回头看我们现在的功绩,其实很渺小,不值一提。元帅军衔给你们留着,等你们再建大功特别国战的大功的后授予,那样更有意义,更令人服气。但这次还是要授一名元帅的,授给谁?我想你们不会忘记蒙山,不会忘记遥远荒凉的唐努乌梁海,我应为,元帅军衔应当追授给他。”

    鲁山!王明远,宁时俊及程二虎的眼睛湿润了,尤其是封国柱这个曾长时间担任鲁山副手的人,立即被浓烈的怀旧情绪所笼罩。鲁山的战功,才华以及对龙谦的忠诚都应列蒙山军诸将之首,可惜天妒英才,在开国大典的同日阵亡于蒙古高原了。

    “鲁将军山殁于国战,授予元帅的理应是他。”司徒均站起来道,“我不能与鲁将军比,也不能与明远诸位将军比,元帅一职我担不起,便是上将也高了。”

    “司徒总长的话我同意一半。”宁时俊道,“我们谁都不能跟鲁山比,司令考虑的很周到。但司徒总长不仅协助司令指挥全军有大功,在创立军校和军队正规化上也有大功。授予上将军衔是必须的。如果总参谋长这个军队大脑都不授上将,其他人也没几个有资格接受此军衔了。”

    “好好,”方声远笑道。“两位将军的话很是。但是有一条,不少军队的高级将领出任政府要职,他们授不授军衔呢?”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第四点。凡是离开军队的,一律不授军衔。”龙谦神情凝重。“比如邓清华。他是老资格了。在蒙山就是参谋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东北协助鲁山打仗有战功。但是现在他不干军队了,就不评。谁也不敢预料以后,如果清华有朝一日回到军队,还是要给相应的军衔的。唐朝初期大臣都是出将入相。文武皆备,所以才有盛唐朝气蓬勃的气象,我们为何不能学一学古人?我一直强调军队的高级将领要加强学习,不仅学军事,更要学经济民政嘛。”龙谦讲道。

    “总统,”洪粤诚站起来说,“北洋系不少将领投诚后担任军队要职。论战功他们怎么跟蒙山军诸将比?如果按照国防部制定的军衔条例,他们跟蒙山军同级将帅授予一样的军衔,会不会有不好的效果?”

    龙谦看了看低下头的宋教仁,“这个不需要争论了。就按国防部的意见办。我们不能回头去追究过去。换一种思路,假如北洋系不投诚,就那么打下去,要死多少人?损伤国家的多少元气?这就是功劳嘛。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这点。”龙谦想了想,“就是建国后,他们也是有功的,冯华甫在东北积极备战练兵,曹仲珊在四川剿匪,都做的很好。曹锟写信给我,愿意带兵入藏,气势很壮,精神可嘉!这就是资格嘛。”

    评议会断断续续开了两天半,主要研究了高级军官的军衔问题。决定授予王明远、封国柱、司徒均、方时俊、叶延冰、石大寿六人上将军衔。宋晋国、蓝心治、胡宗玉、吴念、范德平、熊勋、程二虎、张作霖、冯国璋、曹锟、黎元洪、商凤春、张玉林、迟春先十四人中将军衔。

    这就是开国授衔的一帅、六上将、十四中将。

    再往下如杜三立、蒋存先、韩子英、瞿鸿翔、黄锦辉、贡开辰、张振明、蒋方震、张孝准、丁小富、阎树林、侯招弟、蔡锷、田书榜、梁华达、高虎子、郭海昌、薛晓才、李准、梁俊山、晋瑞功等21名师级军官获得少将军衔。卢广达、程建国、段兴茂、阎进东、曲致庸、古小林、柴守业、王耀、冯如、孙武等45名旅级军官获得准将军衔。

    邓清华、连树鹏等因进入政府系统,一律没有授予军衔。范德平因为兼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官,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