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病树前头万木春】 (第2/2页)
来了,陛下召您即刻入宫。” “知道了。” 秦正淡淡回应,对羊静玄说道:“你先回家吧,不要再插手这些事情,我会安排别人来接手。” 这一次他的态度不容置疑,羊静玄虽然不明就里,却也知道这是舅舅的一片爱护之意。 常年身处织经司中,成日里和阴谋诡计打交道,他此刻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恐怕是一个漩涡,任何人卷入其中都有可能粉身碎骨,便恭敬地说道:“是,舅舅。” 那辆马车在一众高手的保护中离开织经司总衙,然后转向赶赴皇城。 当秦正踏进文德殿东暖阁,立刻便感受到此间凝重的气氛。 抬眼望去,只见天子面无表情地坐在御案之后,两位宰相各有一张圆凳正襟危坐。 “臣秦正,参见陛下!” 秦正近前行礼,随即便听天子说道:“平身吧,关于京中近来一些和淮州陆沉身世有关的传闻,织经司可曾注意?” “回陛下,臣已听闻,正在命人加紧收集,形成完成的文字呈报陛下。” 秦正语调平缓,字斟句酌。 李端微微颔首,转头望向左相李道彦,淡淡道:“左相,既然是你主动提起这些传闻,朕想听听你的看法,这些传闻是不是无中生有?” “陛下,老臣不敢断定。” 李道彦花眉微皱,不慌不忙地说道:“先前朝中莫名掀起一股针对右相的风波,老臣心里觉着这是北边的离间之计。后来通过有司的审查,证明朝中确实有几个蠢货被北边的金银财宝迷住了双眼,另外一些人则是另有所图。如今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京中突然冒出来关于陆沉身世的传闻,或许也是北边的手段?” 李端便问道:“所图者为何?”
李道彦缓缓道:“陛下,如今边军北伐的势头一片向好,陆沉这个年轻人更是充分展露才华,不仅在谋略上天赋异禀,领兵冲阵也是一把好手,先前不就是他领军夜袭涌泉关赢得北伐第一战?如果他深陷传闻困扰,他肯定得回京将这件事解释清楚,如此一来怕是会动摇边军士气,北边自然就可以极大地减轻压力。” 李端神情漠然,沉默片刻之后又问道:“那么在左相看来,朕是否该将陆沉召回京城?” 当此时,秦正和薛南亭对视一眼,都能看见对方眼中的忧虑之色。 两人身为天子的左膀右臂,推动北伐最坚定的拥趸,很清楚天子的态度才是边军的后盾。 如果没有天子排除阻力,朝廷不给靖淮两地足够的支持,二十余万边军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发放军饷? 光靠这两地本身的民力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军队,所以朝中有识之士一直对萧望之割据一地的说法不屑一顾。 难道萧望之登高一呼,淮州的百姓就会宁肯自己饿死也要供养十万大军? 真正的现实是,衡江南岸十三州的赋税才能支撑淮靖两地的边军,这种情况下萧望之拿什么谋反? 与其说他会谋反,不如说他有可能一气之下投奔北边景朝,这才是以李道彦为首的江南世族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 然而当这个传闻出现后,秦正和薛南亭明显感觉到,天子一直以来极其坚定的心志出现了一丝松动。 他们又转而望着李道彦,只见老者迟疑道:“陛下,兹事体大,理应圣裁。其实老臣不太相信这个所谓的传闻,陆沉怎么可能是杨光远的遗腹子?只不过世事难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讷,假如陆沉真是杨光远的遗腹子,这里面恐怕会有很多干碍,唉……” 李端默然不语。 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所以才极力推动北伐。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次踏足河洛城,去看一眼大齐传承一百四十多年的京城,如此也不枉李家历代先帝在天之灵的看顾,也算对得起自己身为李家子孙殚精竭虑十余年的付出。 那一日收到萧望之派人快马送来的捷报,得知淮州军接连收复涌泉关、通山、谷熟、青田等地,他第一次在寝殿中放声大笑,破例饮酒直至微醺。 然而就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李道彦带来的消息如一盆冷水浇在他头上。 陆沉竟然有可能是杨光远的遗腹子? 李端当然知道杨光远是含冤赴死,他对那位百年一遇的名将十分敬佩,也清楚这是他死去的父皇一手造就的冤案。 然而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他如何看待杨光远,而是陆沉如何看待当年那桩震惊世人的冤案! 倘若陆沉真是杨光远的后代,而他对朝廷满心怨恨,那他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是为了攫取权力,然后在最紧要的时刻给大齐朝廷的心窝狠狠插上一刀。 这是人之常情,为父报仇乃是天经地义。 可对于李端来说,他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后果? 东暖阁内一片寂然,三位重臣尽皆望着御案后的天子。 良久过后,李端幽幽道:“暂且封锁消息,容朕想一想,想一想……” 语调艰涩且沉重。 …… 今日4更,还欠25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