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9章 六大家保境安民,粟特胡姑臧开花 (第1/2页)
陇右薛举虽平,河西李轨复盛。 李渊和李轨是老相识了。 当年薛举侵犯关中,李渊曾经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拉笼河西李轨,想和他腹背夹击薛举,以分散自己的压力。 但李轨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僻处薛举的西边,天高路远,无意东进,并且他也乐得坐山观虎斗。 但薛举崩溃得过于迅速。 现在薛举被扫平,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要想保证关中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解决李轨的威胁,李渊感到大伤脑筋。 但李轨的西凉政权,过于偏远,武力征伐,颇有鞭长莫及之感。 时势造英雄。 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安兴贵。 他的目的非常简单,他准备单枪匹马招降李轨。 李渊大感吃惊,河西李轨并不好对付,自以为天高皇帝远,一直都怀不臣之心,自己曾经费尽心机笼络他,也被他不冷不热,拒之门外。 现在安兴贵想凭一个人的力量,难道可以完成国家力量,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于是,李渊疑惑地说;“李轨据河西之地,连好吐谷浑,结援于突厥,兴兵讨击,尚以为难,岂单使所能致也?” 但安兴贵既然敢揽这个瓷器活,自然早就深思熟虑。 他不慌不忙地说:“李轨虽强,诚如圣旨。今若谕之以义顺,晓之以祸福,彼则凭固负远,必不见从。” 显然,这是一个摆在台面上明显的事实,但安兴贵有他自己的的核心竞争力。 他深入分析道:“臣则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以此候隙图之,易于反掌,无不济矣。” 显然,安氏一族,在李轨政权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李渊本身深谙政治人事,心中大喜。 他立即授权安兴贵全权招降李轨。 安兴贵并没有吹牛皮,他之所以敢于单人独骑西入凉州,是因为深知李轨政权的特殊性,也深知其弱点。 他有把握,一人下一国,以建立不世之功业。 李轨浑然不知危险来临,其实,即使知道,他也已经无能为力,因为,他的起家立国,先天就有不足。 李轨是隋末姑臧(今甘肃武威)鹰扬府司马,也是当地的土著豪强,他本人乐善好施,颇读诗书,因而在当地颇著声名。 当年,薛举起兵,引起了姑臧一片sao乱,外敌当前,本地的六大豪强一齐聚首,探讨如何保境安民。 他们一致认为:‘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今宜同心戮力,保据河右,以观天下之事,岂可束手于人,妻子分散。” 他们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共同举兵,武力对抗薛举。 显然,这个任务,无法依靠隋朝的州郡官吏去完成,如果要依靠自己,就只能造反。 造反,肯定要有一个为首的人。 六大家族,大体势均力敌,在没有绝对权威的情况下,谁来做老大,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 无数事例已证明,造反派老大的位置具备非常大的风险,一般都很难笑到最后。 因此,六大家族互相推让,都认为自己威德,不足以服人,推来让去,总需有个结果。 曹珍最后总结发言说:“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李)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 于是,李轨被共同推举成为话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