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0章 一朝为棋终身累,逐鹿天下正当时 (第1/2页)
宋金刚得到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 刘武周比他跑得更快,当他听到宋金刚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放弃太原城,北逃突厥。 宋金刚非常失望,他知道大势已去。 但是,宋金刚毕竟一世骁雄,是天生的猛士能将,没到绝境,他绝不认输。 他还要再战。 但是,他手上已经没有牌了,他仅剩的部下都已无心恋战。 北上突厥,已是他最后的唯一选择,或者,他还有利用价值,在突厥人的支持下,他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宋金刚亦步亦趋地跟随刘武周的后尘,逃往突厥。 但是,他却不知道,命运早就给他写好了剧本,他的出现,只是为了成为那个神一样男人的背景板。 宋金刚,没有死于战场之上,他将死于政治场上。 他将在李唐和突厥的交易中,成为牺牲品。 但是,即使是死,不管是英雄或是枭雄,他们都会站着死。 他们在战场上完败于李世民,也将在政治和外交上向李渊认输。 在政治上,李渊从来都是长袖善舞,他想彻底铲除刘武周这个隐患,为了除恶务尽,李唐派出使者,和突厥达成交易。 刘武周的政治前途已渺若微尘。 当宋金刚和刘武周看到在突厥前路渺茫,想重新回到马邑,以图东山再起之时,突厥毫不犹豫地派出追兵,将他们彻底解决掉。 一代枭雄刘武周和宋金刚,最终死于突厥之手。 李世民取得了河东战役的彻底胜利,但前门才赶走豺郎,后门又进虎豹。 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威胁虽然解除了,但李唐王朝并不能在整个河东之地完全控制局面,尤其是北方的马邑。 刘武周北逃突厥时,经过马邑,他见到了苑君璋,想起他曾经对自己的告诫,“不要南进”。 言犹在耳,自己不听忠言,如今一败涂地,愧悔交集之下,不由痛彻心肺,他流着泪说道:“不用君言,以至于此。” 但后悔已经无济于事,马邑已没有他立足之地。 他只能继续北逃,以寻找新的机会。 刘武周时代彻底落幕,但马邑对于突厥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控制这块土地,以成为和李唐之间的缓冲地带。 马邑必须被突厥掌控。 于是,他们准备扶植另一个傀儡。 苑君璋被推向前台,他重掌马邑,突厥按照刘武周时代的模式,同样派兵直接助阵。 马邑,终究是李唐王朝不可触摸之痛。 但这种局面,随着唐朝和突厥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当天选之子李世民登上皇位,多事之地,传奇之所马邑还会精彩纷呈。 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突厥的志向并不止于马邑,他们趁着刘武周之乱,大捞了一笔。 在李唐和刘武周开战时,在唐朝的外交攻势下,东突厥处罗可汗派了二千兵马,表面上说是帮助李唐对抗刘武周。 但是于李唐而言,这实际上是引狼入室,但他们无法拒绝这种不请自来的好意。 这支部队实际上充当起战事的观察者和监控者的角色。 他们当然没有真正参战,但等到战争结束,他们却等来收割胜利果实的机会。 晋阳是他们的目标。 自李渊太原起义以来,对待突厥的政策都是厚贿,怀柔,送钱送物送女人。 这种政策的屈辱性,即使是李唐内部高层,都认为太过屈辱。 但李渊有着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在他没有完全统治天下以前,对于这个惹不起的靠山,他即使没有想过倚仗他们的武力支持,但绝对不愿意和他们交恶。 这可以从西突厥处罗可汗之死得到明证。 这是李唐王朝的国耻,多年之后,李世民依然无法释怀。 当年,西突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