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93章 身为傀儡何须恶,事到临头悔方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3章 身为傀儡何须恶,事到临头悔方迟 (第1/2页)

    唐朝在西域的铁杆,高昌有异心了。

    直接的起因是焉耆要重开大碛路,实质上是对于丝绸之路掌控权的争夺。

    西域地处东西交汇之处,是丝绸之路的重点核心地段,西域各绿洲政权,很多都由天生就是商人,缁铢必较的粟特胡商为主体。

    他们能够充当中西方贸易的中间商,低进高出,大搞商品流通,积累了让人叹为观止的财富。

    因而,谁能在丝绸之路上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谁就是最成功的商人,也是最富有的富人。

    财富和权力,都足以让人丧失理智,更容易蒙蔽人的眼睛。

    高昌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传统上,西域有一条从焉耆出发的大碛路,当年焉耆就是靠着这条黄金之路,财富之道,富得流油。

    但隋时战乱纷起,这条路被废置了。

    当焉耆向李世民进贡、效忠时,重开大碛路,就必然提上了日程,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肯首。

    高昌不干了。

    这直接抢走他的生意和客人,也就是断了它的财路。

    断人财路,当然是大仇。

    但真正的原因,却是高昌当时已经无法自己作主,它已成为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傀儡政权。

    乙毗咄陆可汗为了对抗唐朝,准备利用高昌直接和唐朝叫板。

    高昌没得选择。

    这直接导致李世民的西域政策进入第三阶段,那就是直接派兵进入西域。

    高昌的情势看上去很美好。

    当时,高昌国内有西突厥的吐屯监国,并且双方通过联姻巩固和浓度捆绑了关系。

    高昌也得到了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承诺,一旦有事,将武力支持和保护高昌。

    为了取信于高昌,乙毗咄陆可汗甚至于在新获得的可汗浮图城,那个和高昌仅仅只是隔了一个天山,让阿史那步真驻军,作为高昌的声援。

    为了防备唐朝可能的进军,高昌本身也做足了功课。

    高昌国主麹文泰甚至派出使者,想策漠北反薛延陀,一起反唐。

    高昌的使者以充满煽动的语言说:“(薛延陀)既自为可汗,与汉天子(唐王李世民)敌也,何须拜谒其使。”

    但当时薛延陀正和唐朝处于蜜月期,就将此话原封不动地转告了李世民。

    并且,为了交好唐朝,更确切点说,薛延陀有意向西方扩展势力,这其实是必然也是明显。

    因为薛延陀为了西进大计,早就将自己国内的军事区划,改变成东西两个大区,以区别于刚击败东突厥时的南北分区。

    这是薛延陀国家战略的转型。

    薛延陀甚至向唐朝提出了一个助兵夺取西域的计划。

    “高昌虽貌事至尊,而翻覆不实,擅发兵与欲谷设(乙毗咄陆可汗)击天子所立之国。奴受国恩,常思报效,乞发所部为官军(唐朝)前驱以讨之。”

    李世民也敏锐地感觉到高昌发生的变化。

    况且,高昌的胆子,也确实越来越大了。

    他们先是联合西突厥,击破了焉耆三城,俘虏了一千多人口,而对于投奔高昌的原突厥人口,也隐匿不报,更不按照惯例,遣送到唐朝。

    作为一系列动作,高昌更是阻塞西域各族前往唐朝的朝贡之路,并且派兵抄掠使节团。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显然,原来亲唐的高昌,现在已成为反唐的急先锋。

    如果唐朝要经略西域,就必须狠狠教训高昌,也必须狠狠打击西突厥的嚣张气焰。

    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溜溜了。

    李世民说干就干。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召见了高昌使臣,向麹文泰发出了严厉警告。

    李世民声色俱厉地说,“恶而不诛,善者何劝?明年当发兵马,以击尔国。”

    然后,李世民征麹文泰入朝。

    但麹文泰早已身不由己,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他拒绝了唐朝的征召,并且继续我行我素。

    双方再无回旋余地,只能兵刃相见。

    但在正式出征前,李世民再一次展现出他战略大家的风范。

    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他做了两个布置。

    一是他并没有和漠北新的霸主薛延陀联合出兵,相反,他给薛延陀送上了一份厚礼,让他们无法分心西进。

    那就是让在河套地区休养生息的东突厥余部北上,并且让他们和薛延陀在漠南漠北分别立足。

    这等于给薛延陀狠狠插上了一刀。

    薛延陀的地盘就是踩踏着东突厥和尸身创建的。

    当年,在李靖擒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之后,薛延陀就曾经对李世民厚待突厥余部大惑不解,甚至充满怨气地说,应该将突厥人全部当成唐朝的奴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