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自作死必死无疑,欲求活岂无活路 (第2/2页)
br> 他让魏征做太子太师,以显示自己支持太子李承乾的决心,李承乾或者不是一个有为的君王,但也许可以做个守成的皇帝。 李世民不想再折腾了。 他胸有成竹地对侍臣们说:“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征,我遣傅皇太子,以绝天下之望。”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 但当时魏征已老,精力日衰,他也知道李承乾并不得李世民之心,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就以身体有病推辞,但李世民需要打出魏征这面旗帜。 他在诏书中,明确回复道:“汉之太子,四皓为助,我之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 李承乾终是辜负了李世民的一片苦心。 他开始了一系列神之cao作。 显然,李承乾对于李世民指定的那一批太子府的学究,大儒们失望透顶,也知道他们终归不会完全和自己一条心。 打仗,做大事,肯定必须用自己信得过的人。 于是,他开始培养和使用另一系的人马。 身为太子,培植自己的心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李承乾似乎真的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或者说他的政治智商为零。 他想与魏王李泰争先机,夺权力,他本来居于堂堂正正的太子之位,可以不动以应万变,但他走了一条错路,也是一条邪路。 那是一条无法回头,不能理解的路,也是一条死路。 李承乾蓄养死士,准备用暗杀行动,或者直接采取政变方式,达到自己登上皇帝之位。
但李世民天之骄子,他还没死,他还在朝堂之堂,李承乾黄口小儿,怎么可能是老jianian巨滑的李世民的对手。 事情的败露,要从一件更加荒唐,并且更加无法理喻的叛乱说起。 很难想象,以李世民天纵之才,上下一心,国富民强,竟然还有人胆敢起兵叛乱。 事实上,除了山野小民,愚夫愚妇,不知天高地厚的胡闹而称帝称王外,李世民一朝,确实有人真的起兵,举起了反旗。 普天之下,谁都没这么大的胆子,那只能是姓李的起来造反。 他就是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曾经的燕王李祐,时任齐州大都督。 终唐一朝,旧齐之地,从没有消停过,总会时不时地整出些叛乱或者动荡出来。 这次也不例外,李祐被他的舅舅坑惨了。 他的舅舅阴弘智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处心积虑,似乎是全部为李佑考虑地说:“王(李祐)兄弟既多,即上(李世民)百年之后,须得武士自助。” 于是,他开始引荐妻兄燕弘信辅佐李佑,他们开始招募武士,秘密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李世民一朝,他本人虽然无法区分每一个外戚的忠jianian好坏,但对于诸王诸儿的主要辅佐人才,比如长史,司马的人选,却极为严格,可以说都是正人君子,当世大才,百不失一。 李祐的长史是薛大鼎,他虽然持身很正,也尽职尽责地劝谏李祐,但收效甚微。 李祐依然放纵狂浪,宠溺小人,放鹰走马,无所不为。 李世民眼光如烛,其心如铁,既然薛大鼎谦谦君子,无法履行辅佐之责,就换一个更强势,也声名在外的长史过去。 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好心所为,无形之中却引发了一场灾难。 新来的长史叫权万纪。 他当时是吴王李恪的长史,和吴王两人惺惺相惜,一心向上,也一心向善。 权万纪最大的特点是刚直不阿,并且在吴王李恪府上,能让其上下如一,政令肃然,治下颇为有方。 这为权万纪赢得了朝野之间的声誉。 况且,李世民向来就对权万纪知根知底,他曾经是李世民手中的一把钢刀。 李世民一心要做个古往今来,虚心纳谏的第一君王,事实上,他也因贞观进谏之风,而鼎立于历史上的皇帝之巅。 但在这种君明臣贤,知无不言,言者无罪的环境之中,大臣们就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因而为了制衡大臣们,对于他们的敲打,也是必须的。 权万纪,就是李世民用来平衡反制大臣的一把钢刀,尖刀,虽折不弯。 他干的就是怼大臣,找碴子的脏活累活。 权万纪铁了心,要做一只过河的卒子,他基本把当朝大臣都得罪完了。 利益面前,最见人心。 这引发了大臣们的反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