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00章 为人作嫁实堪怜,前事不忘后亦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0章 为人作嫁实堪怜,前事不忘后亦然 (第1/2页)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一朝,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那就类似于李渊和裴寂的关系,但长孙无忌更有一层天然的亲密感,他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的亲哥哥。

    贞观一朝,能人名人辈出。

    李世民重视魏征,那是因为魏征能让人明得失,正衣冠,知古今,是成为一代明君的必须,是贞观朝的标杆,是纯粹的工作关系。

    李世民拔擢马周于寒微之时,那是因为马周有治国之才,是君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象征。

    而对于号称贞观贤相的房玄龄,虽然君臣能得始终,相得益彰,但中间一样几起几落,房玄龄也多有如履薄冰之感,和李世民只不过是互相成就一番事业而已。

    但于长孙无忌,李世民就是完全彻底的相信和绝对的信任。

    无条件的信任和相信,是所有关系之中最重要、最彻底、最难得的关系。

    那代表了即使你向我开枪了,我也依然相信,那只是枪走了火而已。

    这是生死相依,以命相交,视为另一个自己的最高级的关系。

    李世民就彻底和绝对信任和相信长孙无忌。

    甚至于在李世民一朝的后期,为了一个长孙无忌,当然,也是为了新立的太子晋王李治的顺利执政,李世民随机应变,因势得导,变更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构成。

    当时李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宰相制早不是汉朝的独相制,宰相也不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

    李世民一朝实行的群相制,宰相是一个群体,变成了皇帝的智囊团或幕僚群,皇帝成为了高居于上的那个唯一的“一”,升格成帝国的行政首长。

    这种制度,讲究的是对大臣的分权和制衡,避免一家独大,而削弱皇帝之权。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在李世民一朝已经成为既定的制度,有效运转。

    但当晋王李治成为皇太子之时,事情起了变化。

    因为李治懦弱中庸,为了子孙江山的长治久安,国祚永固,在李世民一朝的后期政坛,他竟然自我否定,改变成法,再次让长孙无忌成为一人身兼多职,成为三省共主的事实上的独相制。

    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或者说已经隐有摄政王的趋势。

    以一国奉一人,信任不可谓大矣。

    这就是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家国皆可托付,。

    无可替代,不容置疑。

    长孙无忌当得起这份崇高而尊贵的信任。

    长孙家族累世贵戚,是代北豪族大姓的代表,长孙氏初为拓拔氏,自先祖以下,代代忠诚奉献于后魏,终于开枝散叶,成为擎天巨孽。

    因为他们一枝是宗族之中的长房,因而更名为“长孙”氏。

    长孙氏的七世祖就是后魏司空,上党靖王,然后,每代都非王即公,或者既富且贵,大都居于人臣的巅峰。

    到长孙无忌父亲这一代,更是出了一个不世出的英雄,他就是“长孙八策”的提出者长孙晟。

    隋朝凭此“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八字真言,在短短十多年内,就让突厥内乱,分崩离析,最终向隋朝俯首称臣。

    长孙晟实在是天下第一等的英雄。

    虎父无犬子。

    长孙无忌并没有弱了他父亲的名头,何况,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一样辉映千古。

    长孙氏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综观其一生,足以称得上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她有着清晰的边界感。

    曾经对李世民明确说过:“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并且她对于李世民多次让她参与朝政点评,坚持底线,绝不参与,比之杨隋一朝的独孤伽罗皇后,足称恪守本分了。

    长孙皇后虽然不参与政治,但却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她有鉴于历代贵盛外戚,虽然当世之时,或是炙手可热,但大都不得善终,很早就开始布局和谋划,一心想让长孙氏能长治久安。

    核心关键点,就是需要让长孙无忌不要过于膨胀。

    她好几次向李世民进谏忠言说:“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长孙无忌)为宰执。”

    但这也只是她的一个美好的希望,长孙无忌已居于不可不为宰相的境地了。

    他世有重名,博通文史,从小就和李世民交好,李世民渡河入关,在长春宫时开始,就一心一意,全心全意辅佐李世民,即使再大的风浪,他一生之中再没有任何改易。

    历次征伐,长孙无忌都坚定地陪在李世民身边。

    发动玄武门军事政变,以夺取政权,也是由长孙无忌出面和李世民正式挑明。

    最艰难的六月初四,长孙无忌也是亲身参与的九个元老之一。

    其中惊心动魄,千辛万苦,从头至尾,艰难困苦,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他功居第一,赐实封一千三百户,这已经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