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02章 欲攘其外必安内,太子终非社稷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2章 欲攘其外必安内,太子终非社稷主 (第1/2页)

    师傅满天下,入眼只一人。

    李世民环顾四周,若说学习揣摩帝王之心,帝王之术,帝王之政,普天之下,实在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

    李世民心中充满使命感,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隐隐和时间在赛跑。

    他天天将李治留在身边,以身作则,随处教导,希望李治能于细微处体会做皇帝的精髓和要义。

    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敬李世民一世以天下为己任。

    由于李治仓猝上位,李世民不得不重新开始对李治的教育,只是这一次,是为国为天下,非是只为一己之私了。

    但李世民这种教育方式,可能远远没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因为,这是一种完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强制性的灌输,并不一定有效。

    当他看到李治在吃饭时,李世民会不辞辛苦地说:“汝知稼穑之艰,则常有斯饭矣。”

    当看到他遇水乘舟时,李世民会不失时机地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但李世民急于求成,他让李治长时间居于深宫,随时侍奉在自己身边,其实也是把双刃剑。

    大臣们首先发现了问题。

    刘洎就向李世民献上忠言:“太子宜勤学问,亲师友。今入侍宫闱,动逾旬朔,师保以下,接对甚稀,伏愿少抑下流之爱,弘远大之规,则海内幸甚。”

    刘洎此言,一语惊醒李世民。

    自己亲身示范,确实是一种有效教育方式,但未来世界,终归是李治的。

    李治需要尽早熟悉他的身份和位置,也需要熟悉他以后的臣子们,这不是教导可得,而是必须亲身体验。

    政治本来就是一种经世致用之术。

    于是,李世民下令,让李治的师傅们天天去东宫,和李治游处谈论。

    但李世民对于李治,始终不放心,或者他深心之处,总觉得李治的性格不像自己,缺欠了一些什么。

    生儿不类父。

    这种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感觉,伴随了李世民一生,让他始终芒刺在背。

    甚至在大局已定,根本不应该再起废立太子之心时,他依然会心血来潮,想另作安排。

    李世民只有三个嫡子。

    皇后长孙氏生了三子,李承乾和李泰被贬或废,第三子就是李稚奴(李治),

    但有一日,李世民当面征询长孙无忌的意见说:“公劝我立雉奴(李治),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然后,李世民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吴王(李)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既宠爱,也喜爱,认为在他所有的儿子当中,只有吴王恪才有自己之风。

    但李治本是长孙无忌所强立,现在大势已成,太子之位,并非儿戏,即使真的难以胜任,都不一定会被废置,何况,现在只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不招李世民待见呢。

    这一次,长孙无忌再一次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或者说,也是国家的对立面。

    长孙无忌严词拒绝了李世民的提议,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李世民也不退缩,他发出了最强音。

    “公(长孙无忌)以(李)恪非己之甥邪?”

    这句话直指长孙无忌的灵魂深处,也暗指长孙无忌有私心。

    但长孙无忌面不改色地说:“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

    然后,长孙无忌加重语气,直视李世民说:“愿陛下熟思之。”

    这句话,也是一句重话。

    李治成为皇太子,已是既成事实,在太极殿内,君臣早就达成共识,现在贸然再次废立,必然引发不可预测的结果。

    况且,李世民没时间了,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那是隋唐两朝四代君王,历时七十多年,才能完成的一项伟业。

    那就是征伐高句丽。

    隋朝在高句丽身上,得到了惨痛的失败。

    杨坚第一次讨伐,水陆三十万大军,连敌人的影子还没见到,就因为气候和瘟疫,全军覆没。

    杨广再接再厉,三次讨伐,直接让隋朝的道统消融,最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终于二世而亡。

    现在,李世民又动征伐高丽之心。

    但今时不同往日,李世民也认为自己不是杨广。

    更重要的是,唐朝和高句丽,必有一战,这已成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时,高句丽在东北亚气势汹汹,隐然已是区域性的霸主,如果再养虎遗患,让他们从容座大,必然后患无穷。

    直接的原因是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已到了不可以忍受,必须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