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07章 为尔一言恕此城,不取建安下安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7章 为尔一言恕此城,不取建安下安市 (第2/2页)

,他再一次调整布置,命令水军大总管张亮亲自率军,增援张俭。

    七月,张亮和张俭开始合兵于建安城下。

    但两军合兵,也依然领略了三个月时间,张俭都无法攻下建安城的无奈。

    在一次椎采之中,建安城中的守军,看准空隙,竟然在多日多重围困之下,主动出击,偷袭唐军。

    这意味着唐军几个月的围城之战,事实上彻底失败。

    事发突然,全军无备,竟然被高句丽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唐军乱成一团,眼看会吃一个大败仗。

    张亮本人也被突然出现的高句丽军队吓坏了,他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呆呆地坐在胡床之上,不言不语,呆呆地直视高句丽的进攻。

    但士兵们并不知道张亮是被吓破了胆,反倒认为主帅有胆气,临危不乱,视高句丽如无物。

    唐军的士气开始恢复,阵脚坚持没有溃散。

    经过了短暂的混乱之后,唐军展示出极强的军事素养,张金树等人就地组织反击。

    稳住阵脚的唐军,在正面战场之上,显示出惊人的统治力,高句丽人不是对手,只得败退回城。

    但建安城却依然牢不可破,巍然矗立,城里城外,两难进取。

    现在到了李世民该做选择的时候了。

    是就近攻取安市,还是跳过安市,先取建安,以打通南北交通要道,建立水陆两条进攻和撤退路线,立于不败之地?

    李世民想先南取建安,就可牢牢掌握cao之于手,主动的战略空间,或许在某个时刻,李世民心中涌出了从海上撤军的计划。

    但李世绩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老成持重地说:“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贼断吾粮道,将若之何?”

    李世民尊重李世绩的意见,他敞开心扉对李世绩说:“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

    但他似乎心中有所不甘,最后反复叮嘱李世绩说:“勿误吾事。”

    计议已定,先取安市。

    这是整个辽东战役,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也最艰苦的攻城战。

    李世民将在安市城尝到他这辈子,在战场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挫折。

    安市之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驻跸山之战。

    驻跸山原名六山,因为李世民在山顶坐镇指挥此一阶段的作战,而在战后被改名。

    这名字改得很富有玄机。

    随行的敬播,是贞观元年的进士科状元,被房玄龄认为有良史之才,敬重他是“陈寿之流也。”

    并且,敬播实在是读书人的骄傲,他在唐初做了一个极为清望的官职,叫太子司议郎。

    敬播的这个职位,甚至让早已经身居宰相之位的马周欣羡不已,无限怅惘地说:“所恨资品妄高,不获历居此职。”

    显然,敬播是名望和实力双丰收的高资历人士,他当时在李世民征辽的军中,听到李世民将六山改为驻跸山时,发出了一通感慨。

    “圣人者,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

    敬播看透了李世民的内心,早就做出了安市城将是李世民此次东征的终点,也察觉出李世民在驻跸山之战后,已有撤军的想法。

    事实正如敬播所言。

    因为李世民发现,随着战事的深入,高句丽的战士似乎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悍了。

    这仗还能再打吗?

    这种疑惑是巨大的心魔,让李世民坚定的信念起了动摇,此次东征,是否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东征的唐军,还能否全军而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李世民一生,自小就在战场驰骋,一生从未言败。

    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他也从未丧失过勇气和自信,但在安市城一战中,他少有地表露出担心甚至恐惧。

    这源于双方过于不对等的兵力,以及李世民悬军深入,后继无援。

    不管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的实力对比,情势似乎对李世民非常不利。

    安市城对于高句丽而言,已是平壤之前,最重要的一座城池了。

    安市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之数。

    更重要的是,安市是一块硬骨头,有着悠久的对抗历史和传统,即使盖世豪强,强猛彪悍如盖苏文,也曾经在安市吃了大亏,只能让安市成为半自治的城市。

    李世民本人对此也深有认识。

    他曾经对李世绩不无担心地说:“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离支(盖苏文)之乱,城守不服,莫离支因而与之。”

    这是一座连盖苏文都望而生畏的城池。

    强敌当前,前嫌已弃。

    盖苏文选择和李世民在安市决战,他下了大本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