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大周守藏史 (第3/3页)
ass='gcontent2'> 天子也不会再苦恼。 只要安顿风允,将其高高举着,世人也不会说天子无德,只会说,风允寻德不成,小德尔。 对此,风允目微明,他并无以德裹挟天子的想法,此番来大周也不复杂,就是观大周之国情,而推演各个周礼之国的大致。 毕竟《列国·西周》也将尽了。 周幽王-姬宫涅,正是此时的天子啊。 至于那所谓的烽火戏诸侯,此番细想,却更多是后史官的巧笔。 如此明显之错,不正是告诉世人,其东西之周变,其中非褒姒祸水,君王之昏,而是其余之事嘛。 “烽火戏诸侯,还是诸侯戏看烽火而待机寻利,嗯……”风允轻喃,一旁的虢石父耳微动,却不知其解。 “虢石父,此番多谢天子厚德,大周有大德,允能观周德,自是欣喜。” 风允下车。 “还请为我一行,安排住所,允若在大周著书,必留一份,以小德添人族之大德。” 虢石父因为风允是近圣之人,所以在风允面前未言‘小德’二字。 可风允看出了,也认下了自己是小德,这让虢石父心中一毛,有些不敢直视风允,欲退走,不敢多接触。 但… “风允,请,天子令,以五马之驾,诸侯之礼,迎您入典籍宫。”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在大庭时,风允乘三驾,但三马虚浮,不过是个假司徒。 在禹越时,得风君之名,乘四马之驾,但有名无实。 在百越时,为国相,却是蛮夷之国,少乘车,有实无名。 在楚国时,不出仕,为风子之名,却比之出仕更甚,有名有实,却因为楚国是子爵,不可有卿,遂依旧是四马之驾。 此时来大周,在天子之地,方才坐这五马之驾,可见得所谓阶级之固,难以言语。 坐上五马之驾,风允与之前并无不同之感。 “毛驴与马,皆能行之,快慢所需罢了,却被看作了地位的象征,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悲哀。” “高山之顶唯立一石,大海之渊方聚重水。” “人山人海,就是如此……” 虢石父在一侧,闻言大惊而望,话在嘴边,却不敢乱说。 可揣摩之中,皆是大逆不道。 逆何道? 自然是天道! 可,其言,却又尽是利人道之言。 人众为族,唯有众人皆利,方为人道。 虢石父为先天礼道的异人,却也观阅过风子玄道之书,感悟人道之言,可这却是第一次,如此直面地感触到。 “天道与人道,争端不止啊。” 虢石父不自觉说出此言,文气震动不稳,方才恍惚止声。 却听风允道:“是人与人争,不止,而非道。” 虢石父低首。 “风子不愧是近圣之人,余虽为先天二境,却不得心路,无法看破风子所言的人道。” 虢石父一生礼道,本要因为人道与天道不存,而道不稳固,却听风允是人与天争,非道争。 可见人道与天道,在风允心中,是可以共存,甚至说,人就生活在天之下,如何不能同存呢? 他略有所悟,自身的道都不由精进些许,可此时他不敢喜之,而是紧忙言语,进行选择。 他选择的自然是天道。 他心中的周天之礼也。 他小心观望风允,但风允面目无波动,不因为他的选择而异样。 虢石父想追问求学,但他选择了天道,如何去问风允呢? “到了。” 典籍宫,在丰京之处,不远就是宗祠之地,周围重兵把守,而对于风允到了,这里也自然清楚,都不曾阻拦。 风允随着内侍入典籍宫,就见一老者,欣然之下快步而前…… 虢石父在典籍宫外止住脚步。 “老夫何曾这般拘谨了?” “上卿,您不进去吗?”内侍来问。 虢石父不假思索,摇头。 “老夫……还是归朝,回禀天子,风子已入典籍宫吧。” 默默望着典籍宫,虢石父低喃,不被其余人听说。 “配德之国,何其丰也?” “褒响的儿子,也是有些运气的。” “但……”虢石父望向这大周最为繁盛的丰镐之地,目光微眯,露出狠辣之色。 “人道玄门,何其幸也……可非我道,也非大周的道!”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