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天启十七年 (第3/3页)
薪1金币,英语单词soldier(士兵,军人)源自于此,意思就是按月领取金币(solidus)的职业军人。
瓦兰吉卫队月薪3-5枚金币,拜占庭佩剑侍卫官月薪6金币。 一只羊2金币,一头牛13金币、一头骡子12金币,一匹战马30金币。 金币的价值很高。也正因此,金币即便在多金的西方,也只是作为大宗交易的付款方式,而非日常生活流通。 平时生活仍然需要辅以银币和铜币。 而华夏金币因为历史原因,而一枚银币等于一两白银,1金币等于10银币,约重37.3克。后来添加一些黄铜等合金,扩增到标准的50克。看起来个头大,图案清晰漂亮,结实耐储存,不易分割和磨损。 所以,在赤刻城内的华夏银行中,1枚华夏龙金币可兑换10枚拜占庭索利多或10枚中冬第纳尔。 从重量上来,西方还占了便宜呢。至于说含金量不足的问题,你就说漂不漂亮吧? 而且华夏商品只接受以华夏龙金币作为交易手段。有了这些商品作为货币锚,这也让华夏龙金币快速在地中海贸易中流传开来。毕竟个头大,看起来金灿灿,明晃晃,一看就很漂亮,很有购买力。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面额太大,日常不太好花销,只能作为大额交易。 这八万张羊皮纸一运到克里木,很快就被哄抢一空。 因为这个价格,真的不高。 欧洲羊皮纸制造,以六月大的羔羊最为上乘。在九世纪以前,羊皮纸只接受订做,由教会或官员亲自牵羊去监督制作,并确定大小尺寸,因为羊皮不规则,剪裁很难做到大小均匀合乎规格,所以必须专人订制。 在九世纪之后,开始逐渐标准化大小,规格也统一起来。一头羊身上只能取8张40行标准大小的纸张。而商人们正式对外出售的羊皮纸价格是2枚拜占庭金币。 或许商人们将羊皮纸定价2金币一张的原因便源于一只羊的价格,因为你只需要用到一张纸,就必须杀死一只羊。不管这张羊皮上可以制作几张纸,总归不买羊,就不会得到纸。 而买纸人,一般都是教会或大贵族,如果他们用来手抄一本圣经,共有1460页,一张折叠正反面书写的情况下,需要365张羊皮纸,纸张价格是730枚金币。 有了纸张,还需要抄写,通常情况下,抄写员是由僧侣、牧师担任,还有一些作家、学者、公务员、图书管理员担任兼职,他们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一本可以赚30个金币。这已经超过许多人的年薪了。 林林总总下来,一本圣经的总成本就在760个金币以上。教会对外出售2000金币一本,一点都不过分吧? 特别是现在欧洲人口大爆发,各国封建领主又都拜倒在圣主教诲之下。富裕的信徒多到难以计算。 根据后世统计,西欧诸国人口:神罗帝国640万、法兰西1100万、英格兰及威尔士180万、苏格兰30万、爱尔兰60万、意大利750万、西班牙及葡萄牙800万、奥地利与匈牙利620万、丹麦50万、挪威20万、瑞典40万、瑞士40、比利时20、荷兰40万。 约是4400万人。 如果再加上拜占庭的750万、罗斯诸国的500万,库蛮联盟的突厥游牧部落100万。 那就是总计6750万人口,如果再加上一些不计入人口的奴隶,说有七千万倒也不为过。 十字军东征以来,整个欧洲陷入狂热之中,从中冬回来,通过掠夺发财的人更是比比皆是。那些乡巴佬封建领主也开始向往文化,匈牙利平原的马扎尔人也定居皈依。 他们都需要一本圣经来装饰自己。 身为贵族和富人,家中却没有一本圣经装点门面,是很不虔诚和没有家族底蕴的表现。 所以,羊皮纸一直都是紧缺货。那些教会的僧侣们,除了卖书,还可以把2金币一张的羊皮纸写成赎罪卷,50金币一张卖出,那财富积累速度才叫快呢。 这些羊皮纸本身不占什么空间,而且商人们看重的却是通过羊皮纸生意,与教会拉上关系。在这个时代,只要有教会罩着,许多事儿都方便。 所以这羊皮纸只是一张纸吗?不,他是靠近权力的门票。 而对华夏来说,也不亏。 因为华夏庞大的人口数量,rou食消费很大,造成羊rou价格飙高,羊皮价格反而低到只有200文钱左右一张,制作成八张羊皮纸,加上人工费用,一张纸的成本也在100文以下。 以0.1个华夏金币的价格卖出,那也是十倍的利润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