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七章 机密 (第2/3页)
******************************************************************* 花城到省城的路还在扩修之中,所以这次去商城,杨晓辉开车走了国道。虽然走国道要多绕几十公里的路程,不过好在路况不错,反倒节约了不少时间,上午八点钟出,中午十二点多就赶到了商城。 到了商城后,吴天先让杨晓辉送自己去了姥爷家里,把昨天晚上就写好的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交给姥爷修改润色了一番。 自从去年年底,楚宁河表了那篇关于国有资产流逝的文章后,在国内的名气大增,特别是那种中立的姿态,更是让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对他印象颇佳。而楚教授经历那事儿之后,似乎是尝到了当名人的甜头,再加上吴天不停的偷偷姥爷灌输“匹夫有责”的思想,楚教授也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很是关注一些社会问题,随后又表过几篇文章,虽然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因为对景,而引大规模讨论,却也颇受好评,很有一些大领导表示对他的赏识,隐然成了一位颇具影响的专家学者。 这次吴天的文章,虽然以楚宁河的名义表,会收到比较大的影响,可问题是楚宁河是吴建国的老丈人,不免事后揭底的时候,会引起猜忌,所以吴天也只是让姥爷修改润色一遍而已,至于表人大可以随便找一个就是了。 到了晚上,吴天和楚宁河一起,又去了市委常委院,拜访了夏铁山市长。 “夏伯伯好!” 吴天一进门,就朝夏铁山鞠躬行礼道。 “呵呵,小天来了,几天没见,又长高了啊。”夏铁山笑呵呵说道,“老楚也来了?” “对,我带着孙子看望他夏伯伯来了。”楚宁河微笑道。 夏铁山顿时瞪眼道:“你这老东西,又占我便宜?” 楚宁河顿时一脸得色。 其实说起来,楚宁河和夏铁山算是师兄弟。当年都是跟着同一位国学大师学习的,后来又全都在山大任教,夏铁山年纪要小十来岁,一直都称楚宁河叫师兄的,后来他从学校出来从政,两人虽然不在一块儿同事了,关系却一向很好。每次见面都免不了要斗嘴开玩笑。 夏铁山也是郁闷呢,要知道他虽然和楚宁河同辈,却又是柳文成的下级,吴天整天管柳文成叫伯伯,他总不好再当爷爷啊,说不得就便宜了吴天一句称呼。却总被楚宁河拿这话头压自己——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啊。 众人落座下来,略说几句闲话,就切入正题,楚宁河将那篇文章,和几张照片拿了出来。 夏铁山仔细的看了一遍文章,又看了看照片。不禁皱起了眉头,道:“这是裕南的事儿,商城出面是不是不太合适?” “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楚宁河说道,“送礼收礼,这是个普遍现象,商城也可以搞一场整顿风气的行动嘛。” 夏铁山翻翻白眼,道:“我是市长,不是书记。这活儿不归我管。” “又没让你管,只让你点个火儿罢了。”楚宁河笑道。 “嗯……这个文章倒是容易,关键是配照片有些不太合适……”夏铁山皱着眉头说道,“毕竟不是省报,报道商城以外的问题,是犯忌讳的……” 楚宁河不说话,等着夏铁山做决定。 “嗯。要是用你的名义,直接上省报不是问题……”夏铁山摇了摇头,却也知道这件事情楚宁河出面是不太合适的,顿了顿又说道。“嗯,这样好了,文章我先出去,回头看看能不能让省报做个转载,到时候将照片再登上去,嗯,顺便再搞几张其他的类似照片,不能只此一家,那针对性太明显了。” 楚宁河和吴天交换个眼色,点了点头,道:“这样也行,不过得抓紧时间,建国现在的压力很大。” 夏铁山说道:“放心吧,市报明天就登,省报那边应该问题也不大,后天一早就登上去……” ********************************************************************************************************************************************************************* 商城晚报登出了关于当前请客送礼成风现象的批判文章后,当日只是在商城范围内造成了一点点影响。 到了第二天,山南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列举了几项不点名的具体案例,例如某领导儿子结婚大摆筵席,请客上百桌,红包收了一大堆;某领导老妈去世,送葬的队伍排了一公里,有警车开道;某领导出院,家里送礼的排长队,每天晚上要用小车将家里收的礼品、营养品拉出去卖掉等等,还配有相关照片! 这些具体的实例,顿时引起了群众的热烈反响,各种电话、评价信飞向省报。 本来省报的高层领导审核的时候,并没有太重视这篇文章,毕竟这年头报刊的监管还不是多么严厉,虽然因为去年那场动乱,今年年初已经成立了新闻出版总署,来监管媒体报道,可毕竟派系理念兵不同意,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还是允许存在的,各级报社的监控意识还不是十分强烈,除去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之外,还是允许一定的自.由报道的。 可谁曾想这样一篇并不被认为十分敏感的文章,竟然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却是出乎意料之外了。 不过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这种文章会严重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应该马上严格控制,不允许继续布相关报道。另一种则认为这种报道只是如实的反应了一下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不应该过多限制。 不过正在相关领导们争论的时候,南方某报又将山南的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并配了编者按,暗示这种**现象是因为体制改革造成的…… 而紧接着,京城某报提出反驳,说正是因为这种贪腐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才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以便整顿风气云云…… 于是,一时间这种争论开始扩大起来,各种不同的论点文章,纷纷等上报端,各种全国范围内的大的贪腐案例也被整理报道出来,搞得一副风雨欲来的架势。反倒把最初的导火索为忘却脑后了…… 吴天暗叹一声,也就是这个年头,这样一篇报道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吧,要是在后世,老百姓的理念中,当官的没有不贪的。只怕谁也不会再将这种报道放在心上了…… 且不管这把火烧成什么样子,吴天点火之后,却再也不理会自己引的这一场争论,只管跑回花城,盯着花城这边的动静来。 毫无疑问,省报的报道对于花城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关键是那个“某位领导出院。收礼得用车拉出去卖掉”的实例,外加那种一号院的照片,很是让市里的头头们看得明白,这说的就是花城,就是铁书记本人啊! 虽然看不透省报怎么会搞起这么一个报道来,不过花城那些头头们,却也知道此事很有可能和吴建国有关,一时间哪儿还敢再说吴建国的坏话?一时间那越传越凶的流言。声势不免弱了下来。 “爸,市里有什么说法没有?”吴天问道。 “能有什么说法?”吴建国说道。 “没准备搞一场整风什么的?”吴天道。 “就算要搞,也不是现在。”吴建国说道,“这种事情要从上而下,到了一定程度,上面话了,才会将精神传达下来。” “那要到猴年马月了?”吴天急道。 不过老爸说的这也是实情。毕竟现在已经偏离了吴天原本的计划,他本想着将舆论控制在省内就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