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5章 主动脉瓣狭窄 (第1/3页)
,开挂吧,医生! 因为早在9年之前,医生们就曾经建议过老爷子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自然是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既然是开胸心脏手术,那么所有患者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同样它也有很多的缺点。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炎症反应和体内环境的紊乱。 当年,老爷子一听说要做手术,当时脑袋摇的就跟个拨浪鼓一样,说什么也不做这个手术。 家里人好说歹说了半天,老爷子才勉强同意住院进行药物治疗。 用了一段时间的药之后,老爷子的心衰症状好了不少,老爷子便要求出院。 从那以后,每过一段时间,老爷子都会来段海清这里住院治疗。 但是随着老爷子心脏情况越来越重,老爷子每次住院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短。 最早老爷子1-2年才来住院一次。 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年一到两次。 再后来,又变成了两三个月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来医院里报一次到了。 老爷子的住院次数越来越频,而住院时候用的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 刚开始用一些最便宜的利尿药和强心药就可以改善症状。 现在已经需要老爷子的家属自己去外面买特殊的利尿剂和强心药回来才能勉强改善老爷子的症状了。 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 在这一次,老爷子终于下定了决心,和段海清说,他想接受手术治疗。 可是,一切已经太迟了。 老爷子硬生生地拖了这么多年,老爷子的心脏都已经不堪重负。 而且老爷子岁数也越来越大。 现在他的身体状态,根本耐受不了体外循环手术。 段海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继续用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让这老爷子能活一天是一天吧。 “小郑啊。”段海清面色一变,苦口婆心地劝起了郑毅: “我知道你的技术可以。” “但是咱们也得看看患者的客观状态啊。” “老话说得好,七十三,八十四,两道大坎。” “而且患者这个身体状态,开胸手术,他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的。” “我明白的。”郑毅点了点头,“段主任,这位患者确实不适合做体外循环下的开胸手术。” “那你怎么还……”段海清语气有点不解。 “段主任。”郑毅看着段海清:“我想要做的这个手术,并不是开胸的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那……”段海清看着郑毅,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段海清的脑子里。 不过这个想法有些太匪夷所思了。 匪夷所思到段海清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荒谬。 可是郑毅的回答却再次给了段海清一击重击。 “没错。”郑毅已经看到了段海清眼睛里的不可置信:“我想要给这位患者做的,就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目前老年人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 就如同之前所说的那样,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往往症状重,预后差,死亡率高。 对于这一类患者来说,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标准的治疗方案,但是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很多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疾病的高龄患者不能耐受此手术。 所以,在近年来逐步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 叫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也就是完全在介入技术下进行主动脉瓣膜植入。 自Cribier等于2002年开展全球首例人体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以来,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应证不断变迁。 这种技术,与其说是置换术,不如说是植入更为恰当。 是通过介入的形式将一个球囊送到主动脉瓣的位置,将球囊充气,把狭窄的主动脉瓣给强行撑开。 然后在撑开的主动脉瓣里用介入的方式,像送冠状动脉支架一样,送一个瓣膜到达原来主动脉瓣的位置,然后像释放支架一样释放这个瓣膜。 近年来,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逐渐兴起,现在已经成为外科高、中危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具有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这时候有人就要问了,既然这个技术看起来那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开胸做主动脉瓣的手术存在呢? 都这样一次介入搞定不就可以了吗? 还开什么胸,做什么体外循环手术啊,患者遭罪,大夫受累,风险还大,还死贵。 其实不然。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最大的问题有几个。 首先是,这个瓣膜因为是像支架一样植入的,而不是开胸手术那样缝上去的。 所以瓣膜的稳定性会差一些,一小部分患者的瓣膜有可能被血流直接冲走。 并且,无法缝合固定就意味着人工瓣膜和原来的主动脉瓣之间会有一定的缝隙,也就是漏血,学名叫做瓣周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