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49:遮住鹿的眼睛 (第2/4页)
> 洗漱完毕后出门,才发现外面是个大晴。 以为里面拉着厚厚的窗帘,还没有注意到。 场站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朝向非常不错,冬里只要出了太阳,坐在房子门口晒太阳就非常不错。 庆城的冬日吹得都是西北风,刚好被遮住了。 一点点风都没,有温暖的太阳,人们都穿着棉衣或者大衣,不舒服才怪呢。 场站现在除了王孝一家四口,就还有刘元,吴文化两兄弟四口子,以及十个负责培育药苗的长期工人。 这些工人在忙时就是组长,等季节过了,其他村民可以回家,他们就被留下来,长期在场站干活。 一来是培养他们更多的种药知识,另外也是稳定人心,培养感情。 顺便培养习惯。 农业思维和工业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把种植业也看做一种农业,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可以,种植业在使用土地上算是农业范畴,但是具体到运作上,那必须是工人思维。 否则,必然种不好,或者做不大。 农业思维是收获要及时,需要照顾好自家利益,需要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忙碌和休息。 忙的时候特别忙,闲的时候又是闲得发慌。 就例如现在冬季里,大多数人都没事情干,基本上都是走家窜巷四处找人打麻将。 不打钱的还好,要是打钱,那可能是将辛苦一年的收益全部输给别人,然后输钱一时爽,回家日子就不好过。 所以要么是鸡飞狗跳,要么就是妻子抱着娃儿回了娘家赌气。 反正就是各种麻烦的事情。 而工业思维就不同。 工业化运行,并不是看重个人能力和经验,或者,不只是看重这些。 工业要求的是协作思维。 一个人能力再大,技术再好,如果不能融入到集体里,那这个人必将被淘汰。 而工业模式还有个更重要的点,就是工业需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和运校 不是今年做了,明年就不做了。 只吃季节和轮次性的快钱。 所以,工业化进程并不只是发展工厂,开始生产新的产品。 而是直接普及工业化思维。 工业化取代农业化,也是任何文明和制度,必然需要度过一条道路。 王孝是从后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走过来的,自然懂得工业化带给大家的福利,以及后世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据。 无论是他的场站,还是砖瓦厂和预制厂,他都尽力将这种思维贯彻下去,让所有工作变得有序,制度化,可复制化。 这样的话,所有生产和种植的核心技术,并不是掌控在一个或者一些人身上,也不是离开谁,就不能做事情,或者离开某个工艺就无法继续发展项目。 而是利用复制的能力,将一个成熟的工业模式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只要按照标准好制度化做好,就能立刻出现新的工业体。 这是他的目标。 他相信自己的各项事业都终将突飞勐进,走到现在难以想象的地步和规模。 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这样就不会在突如其来的时代浪潮下,被冲击的找不到前行目标。 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也慢慢适应了这种模式。 吴文化和吴钱财夫妇自然不必,就是后面新来的十个村民,如今也已经将他们和场站绑定在一起。 他们通过观察,也知道场站好了,他们就好了。 场站若是能种植好东西,赚到了钱,他们的收益就会好很多。 而且,虽然每个人负责培育的药草种类不同,但是大家都做好了记录,可以彼此学习,一起研究。 能力是大家一起提高,而不是某个人独占。 王孝对大家工作时间没有明确限制,他只是规定了要做哪些项目,具体时间由大家各自安排就好。 若是需要晚上观察,那就晚上多干活。 白日里没事,白日里就可以玩或者睡觉,反正就是工作的自由自在,不用担心什么纪律限制。 王孝这是借鉴前世儿子的那种自由工作时间。 只要保证足够的工作量,细节的安排就由大家直接安排。 王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员工呢赚到了钱,心情还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两全其美。 “爸,你起来啦?” “爸爸,你起来啦?” 王芳和王鹏跟着一起跑过来,一个人抱住王孝一个腿。 王芳如今和宏伟已上了镇上的幼儿园,每下午去上一会课,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但也是提前接触一些朋友,培养下互相协作的能力,顺便也见见世面,也是不错。 “宏伟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