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野有一家美食店_第三百五十三章 去桃源村拿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三章 去桃源村拿鱼 (第2/4页)

不知道老板都会养些什么鱼?让人很期待。

    “老板,什么时候会把鱼放进去呢?”陆翔云问李悠道。

    “你们明天来的时候,应该就会看到里面有鱼了。”李悠回答道。

    这样啊,那太好了!

    客人们都非常高兴,都决定明天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现在先吃饭。

    ……

    下午。

    没有了客人之后,李悠躺在摇椅上休息。

    电话响了,是凌小茹打过来的。

    这丫头今天下午不是要回老家吗?这个时候打电话过来做啥?

    接通后。

    “老板,我们村口有人在卖团头鲂。共有两条。你喜不喜欢吃?喜欢吃的话,我就买了,明天带到饭店来。”

    团头鲂?

    李悠眼前一亮,好东西啊!

    这是一种鱼,是鳊鱼的一种。这种鱼的体态特征非常明显,那就是扁平。

    整个体形完全扁平,且背部隆起明显,呈现菱形,头和口都比较小。

    而它还有一个更为人们熟悉的名字,武昌鱼。

    武昌鱼这个名字源于鄂省武昌。

    不过,不是今天武市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是古武昌。也就是现在的EZ。

    其名字由来要追溯到三国末期。当时吴国国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遭到了朝内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

    其中左丞相为劝阻吴王迁都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武昌鱼的名字就此流传下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真正让武昌鱼名扬天下的,还是伟人的一句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于武昌鱼,李悠很有兴趣。这种鱼和鳜鱼、鲈鱼一样,都非常适合清蒸。

    凌小茹说她们村村口有人在卖这种鱼?

    她已经回到村子了吗?

    “你已经到村子了吗?”李悠问。

    电话里,凌小茹道:“刚到。刚进村就看到有人在卖团头鲂。对了,这种鱼就是武昌鱼对不对?”

    “的确是。大名鼎鼎的武昌鱼。”

    “他是自己在河里钓到的。我们村里也有一条河。他觉得这种鱼在我们这些地方比较稀奇。就想着看能不能卖掉?”

    原来是这样。

    这边的河里已经有野生武昌鱼了吗?这个的确比较稀奇。

    “鱼有多大?卖多少钱一斤?”

    “两条差不多大,都是两斤左右。卖20块钱一斤。”

    两斤左右,大小还可以。20块钱一斤也不算贵。

    可以买。

    于是,李悠又在电话里说道:“可以。那你把它们买了。拿回来我们清蒸着吃。”

    “好,那我就买了。这种鱼好不好养呀?我要明天上午才会走。拿回去养到明天上午,应该没有问题吧?”

    “应该没啥问题。这种鱼不算娇气。”

    按理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万一要是养挂了,可就太可惜了。

    武昌鱼在这边的确算是比较稀奇。

    死了不久的鱼虽然也可以吃,但口感却要差上很多。

    所以,李悠想了一下,又说道:“要不这样,我现在过来拿。你在那里等我一下。我20分钟左右就到。”

    还是自己跑一趟,过去拿比较稳当一点。

    从这里过去,差不多15公里。20分钟左右足够了。

    凌小茹听李悠说现在过去拿,非常高兴,说道:“好啊!那我在这里等你。你慢点,注意安全,不着急。”

    “好,那待会儿见。”

    “待会儿见。”

    挂断电话后,李悠不再耽搁,往一个专门装鱼的水箱里装入一些水,并且将水箱放到摩托车后架上的储物框里后,骑上摩托车出发。

    他虽然从来没去过桃源村,但他知道路该怎么走?

    要先到镇上,再沿着镇上一条路走一截后,向南拐。拐进通往桃源村等村子的路。

    李悠现在已经拐了进来。路和从饭店到镇上的路差不多,虽然路面不宽,但都是水泥路。路面平整,很好走。

    又走了大概10分钟之后,感觉应该差不多到了桃源村的范围了。

    果然。

    又走了一小会儿之后,就远远的看到了凌小茹的身影。还有她那辆电动车。她是骑电动车回来的。

    除了凌小茹之外,还有几个人。其中有一位老者,应该60多岁,坐在一张小凳子上。身前放着一个桶。

    这位老者应该就是卖武昌鱼的人了。

    那两条武昌鱼则在桶里。

    至于另外几个人,应该是在这里看热闹,摆龙门阵聊天的。

    有人在这里卖鱼。这种情况不会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