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7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1/5页)
平卢节度使辖境内,被扩建了三次的登州码头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登州,地处大周渡海去高丽国的咽喉位置之上,全国各地以及吴越、南唐等国的商贩,若想乘船去高丽国做买卖,只能从登州出发。 垄断高丽国贸易的命令,由李中易本人亲自签发,水师接到的军令是,胆敢偷渡者,货物一体没收,并罚钱十倍。 如果,走私商人胆敢武力抗法,则格杀毋论! 垄断下的贸易形态,导致原本还不如南唐一座小县城的登州,出现了畸形的经济繁华景象。 码头附近的商铺,客栈,以及货仓,每月都在涨价,而且,始终看不到跌价的希望。 不说寸土寸金的码头商业区,就连登州城内的宅院,也都比几年前,翻了十倍不止的价钱。 最近一段日子,原本派出去东征的李家军,突然渡海归来,从登州上岸,源源不断的向齐州方向进发。 在码头附近做生意的小商小贩,突然被大队赶来的官军,给驱赶出了码头的核心区域。 “老哥哥,麻烦挪一挪!”这是比较客气的规劝。 “让一让,让一让,大军到了,大军到了!”这是挥舞着刀枪吆喝。 “你怎么还不走?”有个正在卖汤饼的小商贩,因为找零钱的关系,收摊子撤离的动作慢了半拍,随即招来了官军的喝斥。 “快点,快点,大军到了,大军到了!”带队的指挥,见商贩们的动作太慢了,舍不得放弃掉赚钱的机会,不由火了,厉声催促手下人,让他们抓紧时间驱散要钱不要命的商贩们。 小商小贩们,既没有组织性,也没有纪律性,他们行动起来自然不可能像军队一般的整齐划一。 驱离工作,拖拖拉拉的,总算是在半个时辰之后,清场完毕! 这也是李家军了,话作任何一支同时代的军队,驱赶小商小贩的过程之中,往往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因素。 “我说,瞧这阵势,八成应该是李大帅他老人家班师归国了吧?” “嘿,我琢磨着,是这么个理儿……” “我看不像啊,前些日子,杨大总管率军登岸的时候,比今天的这个阵仗,可大出去不少啊……” “就是,李老幺尽会瞎咧咧……” “我觉得啊,很可能是大队的契丹奴被押来了……” 草民们都喜欢凑热闹,也喜欢看热闹,大家众说纷纭,始终无法统一看法。 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眼尖草民的忽然惊叫出声,“快看呐,快看呐,可不得了……” 一时间,草民们纷纷踮脚,翘首朝海上的方向看了过去。 “唉呀呀,额的娘亲呀……”有人紧跟着惊叫出声,手舞足蹈的比划着谁也听不懂的手势。 众人也懒得鄙视这家伙,一个个瞪圆了眼珠子,极目远眺。 这时候,只见,登州码头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乌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 “滋……我老汉活了五十多岁了,这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船队……” “八十九,九十……”有人在心里默默的数船只的数量。 “我的个天,李大帅从哪里变出来的这么多的船?” “铺天盖地啊……” 不大的工夫,第一批大船顺利靠岸,一队队官军下船之后,随即排成整齐的队列,警戒于码头的四周。 紧跟着官军登岸的是,大队大队的从幽蓟大平原上,强行南迁的老百姓。 “嘿嘿,那个背花包袱的小娘子,长得可真俊俏呐……” “谁说不是呢……” “我可听官府说了,南迁的这些人,个个都可以分得几十亩地,还三年不交纳赋税啊……” “唉,李大帅可真是仁慈啊,换作是某家,都杀它个干净……” “可不是嘛,这些依附鞑子的家伙,就没一个好东西,杀光了,才清净了……” 看热闹的人们,从来不嫌事大,就怕事小,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七嘴八舌的把南迁的移民们,给骂成了翔。 就在众人目不转睛的看热闹之时,坐镇登州城内的杨烈,已经下达了平卢全境戒严令。 “禀报大总管,从安喜等地运来的南迁民,已经抵达了码头。” “禀报大总管,运送老弱妇孺的奚车已经备好了……” 李中易没在登州,他全权委托杨烈,集中处置南迁移民的安置事宜。 杨烈原本不耐烦处理这些琐碎的细务,没奈何,李中易远在开京,他这个行军大总管兼检校平卢节度副使,只得勉为其难的见招拆招。 在李家军中,虽然李中易的移民命令,获得了绝对的执行,但那只是军令的不可违罢了。 不理解移民南迁政策的重将,大有人在,只是,在李中易的威压之下,不理解的也必须执行到位罢了。 杨烈其实是个军政双优的顶尖人才,只不过,他追随在李中易的左右,历练了好些年,也跟和读了不少的兵书和史籍,深切的了解,李中易对于权力制衡的高度重视。 在李家军中,都头以上级别的军官,在讲武堂内,不仅要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学习政务处理原则。 所以,军中的袍泽们,大多跟着李中易的叫法,称讲武堂为军政学堂。 远的且不去说它,单单是在这平卢节度使的辖境内的的六州之地,军中身有残疾或是体力不支的营指挥或都头们,很多都转任了民职。 按照李中易的规定,营指挥一般担任县里的巡检使兼屯田使,实际上,承担的是县尉和部分知县的职责。 至于都头们,大多转任亭长。不过,此亭长非秦汉之时的亭长,其职权范围大致相当于,乡长兼乡派出所长。 其实,李中易制定的军转民政策,参照了县团级、乡科级的干部制度。 李家军中,一个都的兵力,其实就相当于近现代的一个半连。 可问题是,在都以上,军以下,只有营这个基本建制单位。李家军中的一个营,总兵力接近千人,至少也有七、八百人,正好是团级编制。 团和连都有了,唯独现代的营级编制,完全是个空缺。李中易也不好照搬照套,索性规定了,都头当亭长,指挥当县令。 解放初期的军转制度,在安置部队干部,巩固红色政权方面,不仅有其合理性,更有其必要性。 李中易照着葫芦画瓢,在没有改变现有官僚体系的前提下,将整个平卢辖区内的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了手中。 跟着李中易一起出生入死的袍泽们,个个都是可信的骨干力量,李中易把他们撒入民间,等于是变相破坏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