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71.匡愚:治人也要治地 (第1/2页)
转眼便过去半个月,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山东经常传来蝗虫的消息。 陆续有河南一带逃灾的百姓,四处往京城赶来,匡愚跟着成渊许久,干劲也比以前更加充足。 城外千亩暖棚改了个很sao气的名字:镇国书院。 民报和官府的邸报都刊登这一消息,所以有关暖棚更多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大明所有官员手里。 邸报和民报一旦刊登出与平时不一样的消息,立刻就会引起京城不一样的讨论。 这种反常的讯号能够让官员不停地去研究。 镇国书院这四个字,显然已经开始渐渐被官员所注意,当然它也跟成渊这几个字牢牢的捆绑在一起。 许多官员不明白,光靠着鸭子,晒干的藤蔓,红薯,玉米,就可以救灾? 那置大米跟麦子于何地啊。 而成渊是没时间去听议论的,他把京城能买的鸭子都集中到一起,这期间红薯也开始被推广起来,有不少百姓来到镇国书院请教红薯是怎么种植的。 再加上朱棣为了感谢成渊,将城外寺庙附近,城外的良田将近五千亩,都赐给了成渊。 有了大量的土地种玉米苗和番薯。 虽然是五月,但是从暖棚里移栽出来的苗木要比外面的苗木高出一大截。 匡愚每天跟着成渊,忙的也是团团转,每日就是镇国公府和镇国书院来往。 成渊常常带着匡愚去太医院和朱棣那里。 两人黑不溜秋的,成渊原本很白的脸被晒的像只泥鳅。 他跟着匡愚医术也会了很多,连简单的切脉也会了。 纪纲和宫里的内侍看见成渊,都笑着打趣。 太医院选拔医士在即。 各府的医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唯独匡愚事不关己,也不着急,整天就跟着成渊跑来跑去。 他今天又跟着成渊进宫去了。 到了谨身殿,朱棣看着自己女儿的驸马倒是跟匡愚更加有夫妻相。 打趣两人道:“你们两晒的一样黑,这是夫妻相。” 朱老四,我可不好龙阳之风...... 成渊则是胡子拉碴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不远处的一盘菜,忍不住想要提问题。 朱棣放下奏疏,坐到桌旁,看着那双直勾勾盯着自己饭菜的人,清了清嗓子: “看什么?俺今儿不给你管饭。” 成渊面带微笑,:“这红薯叶子多难得,给灾民都不够,陛下你怎么吃这个。” “红薯叶子在盛世不算什么,但是在灾荒时,就算再老的叶子,也比观音土,树皮和草根好。 臣为了它能送到山东与河南偏远地带,才想着它珍贵。 全部将它制成菜干,可以救命。陛下吃这个可能会难以下咽?” 朱棣摇摇头:“朕靖难时都吃,没那么多的要求,朕的子民吃一天,朕就吃一天。” 虽然朱棣学朱元璋节俭,但是也不会天天吃糠咽菜,成渊才问他习惯不习惯。 谁知道朱棣说自己吃白馒头加这种红薯叶子,感觉味道还不错。 “朕打算让宫里人都吃素,蝗虫什么时候结束,朕再解了这个要求。 当然,皇太孙和孕妇除外,你国公府也要照做。省下来的粮食送到山东等地。” 听到朱棣补充的条件,成渊这才放心点头。 .......... 成渊看着司农寺的官员给宫里摘自己种的红薯叶子。 提醒道:“你们别对着一处薅叶子,要每个都宠爱下,雨露均沾,否则我的红薯要不长了。” 司农寺官员愣了半天,笑这点头。 匡愚则是觉得那些农户不擅长培养有的菜苗和试验田里的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