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抵达 (第4/6页)
以后有机会找老摩根好好问问! 几分钟后。 大卫摆弄着之间的笔,把文件翻到了下一页~ --- 杜邦财团! 它是由杜邦家族组成的依靠化学工业和军火工业起家的财团。 创始人为法国移民E.I.杜邦·德内穆尔。 他是1802年,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创办了杜邦公司,开始经营火药生意。 经过杜邦家族5代人的经营,终于使杜邦公司变成米国典型的家族财团。 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500万米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米元,杜邦财团也由此形成。 1935年,杜邦财团的资产总额增达26.3亿米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杜邦财团从五角大楼获得价值210亿米元的军事订货合同,战后又参加原子弹的制造,为该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实力也因此大为增强。 杜邦财团的经济实力以工矿业为主。 1974年该财团的工矿企业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69%。 杜邦公司是米国最大的化学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 杜邦财团的银行资本较其他财团薄弱,缺少一个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作为核心。 长期来,其金融业务不得不依附于摩根财团和其他财团提供资金。 杜邦财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托拉斯,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组成,其资本多半是家族的财富。 所有公司重要的职务都为家族的成员所控制,直到几年前,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才相继有外界的“能人”来担任! 在这页资料的最下面,还有一段手写的小字。 (这个家族,视家族财富为第二生命,权力传代非常独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内部至少有10对堂表亲之间的婚配,成为米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大家族,同时也是奇葩最多的大家族。。) 大卫看着这段文字,忍不住笑了起来。。 想不到这个丫头会在这份资料里面,写下这种评价。。 看来。。他今后如果遇到杜邦家族的人,一定要多留心一些了~ 大卫一边笑着,一边把这一段手写的文字,从资料上面撕了下来,夹进了自己的笔记本里。。收藏起来~ 手上继续翻动,下一页! --- 花旗公司财团! 它是以花旗银行为核心,依靠它的巨额资金,向军火工业(如火箭、导弹以及飞机等)和民用工业(如电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扩张势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业和大公司。 花旗银行的前身,是创立于1812年的纽约花旗银行,该行为华尔街最老的银行之一。 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斯蒂尔曼和洛克菲勒两大家族的控制,作为标准石油系统(美孚石油系统)资金调度中心,并因此获得迅速发展。 30年代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业务一蹶不振。 在50年代发生的企业兼并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跃起来,1955年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更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用现名花旗银行,沿用至今。 花旗银行财团,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该财团的经济实力是由第一花旗银行,同与军火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大公司和大企业所构成。 它所控制的从事军火生产的波音公司和联合飞机公司,除生产大型民航客机外,历来都是米国主要的军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喷气式轰炸机、民兵Ⅲ洲际导弹、阿波罗计划以及制造火箭和宇宙空间发射器等军用产品,每年从军事订货中获得惊人的高额利润。 财团所属其他企业,还有大西洋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施乐公司、明尼苏达采矿与制造公司、履带拖拉机公司(与摩根财团和杜邦财团共同控制)以及生产电子计算机的国民现金出纳机公司。 在商业方面则有彭尼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和珠宝商店(与芝加哥财团共同控制)。 这一页下面,也有着一行手写的字体。。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的历史虽短,但其控制的资产总额已超过几家老财团,它也是对外扩张最活跃的财团之一。。) 大卫看着这份资料里面,花旗银行财团所属的其他企业,有一些是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的? 那。。刚才帕纳里斯给他的那张花旗银行信用卡。。 现在看来,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花旗银行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受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 那它。。是因为后来洛克菲勒有了自己的大通曼哈顿银行之后,才慢慢减少了对花旗银行的控制权吗? 大卫把这些思索,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想了一下,翻到了下一页! --- 加州财团!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兴大财团,包括米洲银行集团、旧金山集团及洛杉矶集团。 这三个集团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加州军火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获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形成以米洲银行为金融中心的大财团。 1974年,拥有资产已经达到了1671亿米元! 加州财团的金融资本极为雄厚,拥有的主要商业银行有米洲银行、西方银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旧金山地区的韦尔斯·法戈公司和克罗克国民公司等。 米洲银行是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核心,其前身为意大利移民后裔A.P.基安尼尼,于20世纪初所创办的意大利银行。 由于业务的迅速发展,至20年代就成为米国西部最大的银行;30年代初,与加利福尼亚米洲银行合并,改名为米洲银行(全称米洲国民信托储蓄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