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零六章 错误 (第1/2页)
“真真滑天下之大稽!” 吴可看着手里一份朝廷颁发告示,脸上全是掩饰不住的讥讽。W︾頂︾︾︾,.. 看着告示上那些‘妖言惑众’的辞,他真不知该什么是好。 作为政府公告,如此不负责任地把“风闻”写在上面,并动用政府力量,将之贴满天津的大街巷,本就有故意激发民意的用心,朝廷高层删减曾国藩的奏折的用意,恰恰与此同出一辙:唯有把曾国藩彻底推到“卖国贼”的程度,朝廷的媾和政策才可能在汹涌的民意中存在cao作空间。 否则,被骂为“卖国贼”的就将是朝廷中央高层,而不是曾国藩了。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7月5日,曾国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京城,朝廷又一次就教案进行了大辩论,早已从重创中清醒过来,并恢复了一定元气的慈禧太后躺在病榻上明白表态:“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 慈禧太后如此占权让恭王十分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捏着鼻子认了,谁叫大义名分在慈禧太后那边呢,他又没有取皇帝代之的想法。 同一天,在传达给曾国藩的又一道谕旨里,这位还躺在病榻上,5岁的年轻太后对处理的具体方案一无所及,只是一再强调自己的美好期望:“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 也是在这一天,年轻太后强势主导了朝堂上的声音,删减了曾国藩“论持平”的奏章,然后将其披露。直接将曾国藩送上“卖国贼”的十字架。 只能缠绵于病榻上的慈禧太后当然早就“得了主意”,有了曾国藩的“彻底卖国”垫底,朝廷接下来的措施,就会特别显出其“公正”,更容易获得朝野内外的“民心”“士心”的认可。 …… “真真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吴可从‘内部人士’那知道了这些消息,忍不住摇头冷笑连连。 “是啊大人,而且恭王也实在太软了!” 身边幕僚跟着插了一口,脸上神色有那么不屑。 “呵呵,恭王能力绝对不差,但性格方面还是有些缺陷的!” 吴可轻轻一笑,并没有对此发表什么意见。 “都让一个缠绵病榻的女人骑到头上了,这真是……” 幕僚摇了摇头也不好什么了,只能在心中暗叹一声,难怪这厮当年搞不过咸丰,果然是有理由的啊。 “这些都是皇家内部事务,咱们就没必要瞎参合了!” 吴可摇了摇头不想多提这事,话风一转沉声问道:“关于天津教案的事情,两广民间是个什么反应?” “还能有什么反应,群情激奋!” 起这个,幕僚的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显然他对民间过于火暴的舆论十分担忧,接着汇报道:“特别是学堂里的那帮年轻人,要不是各地官府及时疏导估计要出大乱子!” “让下面人好好引导,要采取温和手段不要刺激这些满腔热血的家伙!” 吴可眉头轻皱,沉吟片刻吩咐道。 “好的大人,我会通知吸取的!” 幕僚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最后还是头应承下来。 眼下能读得起书的家庭,最少都是中农身份,大部分出身都不差,这些公子少爷们闹事,只要不是太过当地官府不会穷追猛打。 虽然这些年吴可极力发展官学,但是限于师资力量以及传统因素,能来官学上学的贫家子弟不足官学学生的五分之一,其余数额几乎全被关系户拿下,私塾数量虽多但那不受官府控制,基本上都掌握在各地宗族手中。 倒是乡勇队开办的各类工厂以及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附属学堂,专门招收旗下员工子弟半免费就读,就是这样也引来仕林好一番牢sao,认为这些工厂和企业附属学堂有辱斯文,不是他们盘中的菜。 没办法,此时的读书人都是稀缺资源,逼格高大上得很,为了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其实并不怎么赞同普及教育的。 “两广地区的洋人们是什么反应?” 吴可轻轻头,随口又问道。 起这个,幕僚脸上便忍不住露出丝丝阴冷和愤怒…… …… 再天津那头,曾国藩到天津后的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教案的事实: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如被指为教会装满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经朝廷官员打开一看原来是腌制的洋葱。但事实的澄清无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